中国城乡关系的“中间地带”及其“双重扩差机制”——一种“空间—过程”的分析策略

被引:18
作者
张兆曙
机构
[1]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城乡关系; 中间地带; 资源转移; 空间—过程分析;
D O I
10.13885/j.issn.1000-2804.2016.05.002
中图分类号
C912.8 [地区社会学];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为了克服既有理论对城乡关系的过度简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实践悖论,本文借助"空间—过程"分析策略呈现出一个城乡关系的"中间地带",即城乡资源转移的发生学领域和结构性存在。作为一种特定的市场结构,"中间地带"表现出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不可替代的市场地位;二是充当行政壁垒的着力点。"中间地带"对城乡资源转移具有一种"双重扩差机制"。其中,市场地位优势扩大了激励性落差,行政壁垒则扩大了前提性落差。双重扩差机制的后果表明,城乡资源转移的结果并不是城市剥夺农村,而是"中间地带"对城乡两端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的"双向剥夺",具体表现为压缩生产主体的利益空间和增加消费主体的消费成本。但是,"中间地带"的"双重扩差机制"和"双向剥夺"对城乡居民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上述"中间地带"的理论图式不仅澄清了城乡关系的发生结构,而且为我们理解中国城乡关系的实践悖论和检视相关政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和解释框架。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中国统计年鉴.[Z].盛来运 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  
明日的田园城市.[M].(英) 霍华德 (Howard;E.) ; 著.商务印书馆.2010,
[3]  
云南三村.[M].费孝通;张之毅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美)亨廷顿(Huntington;S.P.)著;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
[5]  
二元经济论.[M].(美)刘易斯(Lewis;W;A.)著;施 炜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6]  
劳力剩余经济的发展.[M].(美)费景汉(Fei;C.H.J.);(美)雷恩斯(Ranis;G.)著;王 月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7]  
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M].(美)托达罗(Todaro;M.P.)著;于同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8]  
改造传统农业.[M].(美)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W.Schultz)著;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1987,
[9]  
城市.[M].(美)沙里宁(Saariren;E.)著;顾启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10]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德)约翰·冯·杜能(JohannHeinrichvonThunen)著;吴衡康译;.商务印书馆.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