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27四川汉源二蛮山滑坡-碎屑流特征与成因机理研究

被引:52
作者
许强
董秀军
邓茂林
陈龙
胡泽铭
机构
[1]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关键词
二蛮山滑坡; 远程滑坡-碎屑流; 二次滑动; 成因机理; 携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2.22 [滑坡];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2010年7月27日凌晨4时许,四川省汉源县万工乡二蛮山发生大规模滑坡,约48×104m3的强风化玄武岩体,在前期降雨的影响下高位高速滑出,随即解体转化为碎屑流,沿沟谷高速运动,沿途不断携卷和铲刮堆积于沟床及两侧斜坡的表层松散物质,使滑体的体积和含水量不断增大。当运动到沟谷中段时,因沟道在此向右偏转,在强大的惯性力作用下,部分碎屑流体冲向左岸斜坡,将居住于此的双合村一组5户村民房屋掩埋,造成20人失踪;另一部分碎屑流体继续沿沟谷高速运动近1.4km才最终停止。约30m in后,堆积于沟谷中段深切沟道内的滑坡堆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再次启动,形成二次滑坡。二次滑坡缓慢蠕滑流动数小时,最终到达万工新集镇,将部分房屋推倒掩埋,造成92户房屋受损、1500人被迫紧急转移。本文在对灾害现场进行详细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现场测绘、颗分试验、航拍等手段,对二蛮山滑坡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对滑坡发生及成灾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滑源区相对突出的地形条件、风化破碎的玄武岩体和有利的结构面组合是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前期降雨期间爆发的泥石流对滑源区坡脚的掏蚀、强降雨的饱水加载作用以及雨水沿陡倾张裂结构面的下渗软化作用,是诱发滑坡发生的直接原因。二蛮山沟谷原为一高频泥石流沟,滑坡发生前并无明显的滑坡迹象,滑坡的发生表现出极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以及高位高速远程运动和危害巨大的特点,同时,主滑坡发生后在短时间内滑坡区再次启动发生二次滑坡,这些现象和特点具有特殊性,也具有典型性,值得深入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609 / 622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贵州关岭大寨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研究 [J].
殷跃平 ;
朱继良 ;
杨胜元 .
工程地质学报, 2010, 18 (04) :445-454
[2]   2009年6·5重庆武隆鸡尾山崩滑灾害基本特征与成因机理初步研究 [J].
许强 ;
黄润秋 ;
殷跃平 ;
侯圣山 ;
董秀军 ;
范宣梅 ;
汤明高 .
工程地质学报, 2009, 17 (04) :433-444
[3]  
中国典型灾难性滑坡[M]. 科学出版社 , 黄润秋, 2008
[4]  
The 17 February 2006 rock slide-debris avalanche at Guinsaugon Philippines: a synthesis[J] . Richard H. Guthrie,Stephen G. Evans,Sandra G. Catane,Mark A. H. Zarco,Ricarido M. Saturay.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 2009 (2)
[5]  
Dynamics of the 1984 rock avalanche and associated distal debris flow on Mount Cayley, British Columbia, Canada;implications for landslide hazard assessment on dissected volcanoes[J] . Stephen G Evans,Oldrich Hungr,John J Clague.Engineering Geology . 20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