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新知识观”——到底是否存在“软知识”与“硬知识”

被引:13
作者
何克抗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关键词
软知识; 硬知识; 新知识观; 知识稳定性;
D O I
10.13527/b.cnki.educ.sci.china.2018.02.003
中图分类号
G302 [知识学];
学科分类号
1201 ; 1204 ;
摘要
自乔治·西蒙斯于2009年前后率先提出以"软、硬知识"区分为标志的"新知识观"以来,"新知识观"在我国产生了日益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当前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关于"软、硬知识"划分的四种观点,大都是从知识的表达或运用的角度来对知识进行分类,而不是从知识的本体与根源上进行划分的。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虽然"新知识观"对于人们认识新事物、新规律确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强调对动态知识网络的建构而忽视知识本身的意义建构、强调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学习而忽视学习者个体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强调数据相关性分析而忽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的消极作用。我们应在"中国特色教育创新理论"的启示与指引下,辨别"新知识观"中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精华"和必须予以识别并抛弃的"赝品",指引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的健康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36 / 44+137 +13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加) 希尔门斯 (Siemens, 2009
[3]  
Students Say Online Courses Enrich On-Campus Learning. Jeffrey Batholet. http://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students-say-online-courses-enrich-on-campus-learning/ .
[4]   面向智能时代的知识观与学习观新论 [J].
王竹立 .
远程教育杂志, 2017, 35 (03) :3-10
[5]   黎加厚博士谈教育信息化 [J].
刘德亮 .
中国电化教育, 2002, (01)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