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是否要做到底:企业停止承担社会责任后公众的态度变化

被引:21
作者
朱华伟 [1 ]
涂荣庭 [2 ]
靳菲 [1 ]
机构
[1]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停止方式; 持续时间; 动机归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70 [企业经济理论和方法];
学科分类号
1202 ; 120202 ;
摘要
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研究集中于探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正面影响,鲜有涉及企业停止承担社会责任的后果,致使学界和业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全面影响缺乏认识。本文通过三个研究,将触角延伸到企业停止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形,从动态视角分析公众的态度变化。预研究通过论坛收集整理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提出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展开两个实证研究。研究一探究企业停止社会责任对公众态度的影响,以及不同方式对上述影响的调节作用。借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分类,我们将企业停止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分为主动停止和被动停止。实验研究发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虽然可以提高公众态度,但是停止承担社会责任又会降低公众态度,而且主动停止相对于被动停止的负面影响更大。因此,停止方式感知是影响公众态度的关键因素。随后,研究二探究企业如何影响公众对企业停止社会责任方式的感知。本研究引入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时间,并建立它对企业停止方式感知的作用机制。实验研究揭示,企业在停止前承担社会责任的时间越长,公众越相信企业是出于利他动机参与公益事业,进而推断企业更可能是被迫停止社会责任。本研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均具有启示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4 / 12+29 +2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消费者持续满意度研究——基于快乐适应视角 [J].
邬适融 ;
陈洁 ;
曾艺生 ;
王晗蔚 .
南开管理评论, 2011, 14 (01) :130-137+156
[2]   企业被“逼捐”现象的剖析:是大众“无理”还是企业“无良”? [J].
黄敏学 ;
李小玲 ;
朱华伟 .
管理世界, 2008, (10) :115-126
[3]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关联性研究综述 [J].
郭红玲 .
生态经济, 2006, (04) :83-86
[4]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irresponsibility: A positive theory approach[J] . Duane Windsor.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 2013
[5]  
Nonprofits Are Seen as Warm and For‐Profits as Competent: Firm Stereotypes Matter[J] .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 2010 (2)
[6]  
Beyond Baron and Kenny: Statistical Mediation Analysis in the New Millennium[J] . Andrew F. Hayes.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 2009 (4)
[7]  
Corporate Hypocrisy: Overcoming the Threat of Inconsisten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erceptions[J] . Tillmann Wagner,Richard J. Lutz,Barton A. Weitz.Journal of Marketing . 2009 (6)
[8]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in China: Evidence from Large Companies[J] . Yongqiang Gao.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 2009 (1)
[9]  
Reaping relational rewards from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role of competitive positioning[J] . Shuili Du,C.B. Bhattacharya,Sankar Se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 2007 (3)
[10]   The influence of corporate messages on the product portfolio [J].
Biehal, Gabriel J. ;
Sheinin, Daniel A. .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7, 71 (02) :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