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秩序与湖北京山农村老年人自杀

被引:56
作者
杨华
范芳旭
机构
[1]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关键词
老人自杀; 京山; 老年人自杀; 利己型自杀; 农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44.4 [老年人心理学]; D669.6 [中、老年];
学科分类号
100203 ; 1204 ;
摘要
本文要解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京山农村会形成一种类似自杀秩序的文化现象,并因此导致老年人的高自杀率。本文认为当地农村没有民间宗教信仰的基本形式,不信鬼神和祖先,对死后世界缺乏想象,因而对死后没有畏惧;同时由于对死亡的方式、时空位置缺乏神圣化的规范,人们对死亡的认识流于随意并较少忌讳,进而人们放弃了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个体能够自主处置自己的身体及确定自己的存在方式,包括对生命终结方式、时空的控制,这给自杀带来了很大的自主空间。在此基础上,当地对老人"没用了就该死"的普遍认可,为老人自戕生命提供了宽松的社会氛围和心理基础。由此,人们对老人自杀并不存在偏见,老人到一定年龄、遇到一定事情就更可能选择自杀,甚至认定他们"非要走自杀这条路"不可。由此,当地已然形成了一种老年人自杀正常化的村庄秩序。
引用
收藏
页码:104 / 125
页数:22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2]   论“过日子” [J].
吴飞 .
社会学研究, 2007, (06) :66-85+243
[3]   社会转型期老年人自杀现象研究 [J].
颜廷健 .
人口研究, 2003, (05) :73-78
[4]   社会因素与自杀 [J].
翟书涛 .
医学与社会, 2001, (06) :4-5+21
[5]   正常人自杀问题与危机干预初探 [J].
杨镇涛 .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0, (06) :675-676
[6]  
川西平原的村社治理.[M].王习明; 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7]  
走出祖荫.[M].郭亮; 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8]  
涧村的圈子.[M].吕德文; 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9]  
村将不村.[M].陈涛; 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10]  
积极分子治村.[M].张世勇; 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