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干旱河谷三种主要灌丛地上生物量的分布规律

被引:48
作者
刘国华
张洁瑜
张育新
周建云
关文彬
马克明
傅伯杰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北京 ,北京 ,北京 ,陕西杨陵 ,北京 ,北京 ,北京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莸灌丛; 小花滇紫草灌丛; 川甘亚菊灌丛; 地上生物量; 岷江; 干旱河谷;
D O I
10.16089/j.cnki.1008-2786.2003.01.004
中图分类号
X173 [环境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灌丛是岷江干旱河谷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也是该地区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类型。在岷江干旱河谷的水土保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和实验,研究了岷江干旱河谷分布最为广泛的莸灌丛、小花滇紫草灌丛和川甘亚菊灌丛3种灌丛类型的地上生物量,并探讨了其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3种灌丛类型中,川甘亚菊灌丛的平均地上生物量最大,达4819 8kg·hm-2,其次是莸灌丛,为1652 9kg·hm-2,而滇紫草灌丛的平均地上生物量最小,仅为1407 2kg·hm-2;(2)在同一灌丛类型中,不同样地的灌丛地上生物量存在着差异,其中莸灌丛的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幅度最大,为304 2~5804 7kg·hm-2;滇紫草灌丛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幅度为241 1~3889 2kg·hm-2;川甘亚菊灌丛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为2089 8~6457 5kg·hm-2;说明川甘亚菊灌丛的群落结构相对稳定。(3)莸灌丛的地上生物量随海拔的上升而减少,而小花滇紫草灌丛和川甘亚菊灌丛的地上生物量则随海拔梯度的升高而增加,但三者都呈现出较好的相关性。(4)在3种灌丛类型中,莸灌丛的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其次为小花滇紫草灌丛,川甘亚菊灌丛的土壤水分条件最差。3种灌丛中,小花滇紫草灌丛和川甘亚菊灌丛的地上生物量受土壤水分条件的影响较大,表现为随着土壤水
引用
收藏
页码:24 / 3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岷江上游茂县半干旱河谷灌丛优势种间关系的研究 [J].
刘庆,包维楷,乔永康,钱能斌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996, (01) :36-42
[2]   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灌丛的主要类型 [J].
刘文彬 .
山地研究, 1994, (01) :27-31
[3]   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灌丛植物区系 [J].
刘文彬 .
山地研究, 1992, (02) :83-88
[4]  
四川土壤.[M].四川省农牧厅;四川省土壤普查办公室编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5]  
茂汶羌族自治县志.[M].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四川辞书出版社.1997,
[6]  
横断山区干旱河谷.[M].张荣祖主编;.科学出版社.1992,
[7]  
四川植被.[M].四川植被协作组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