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瘀热

被引:118
作者
周仲瑛
机构
[1] 南京中医药大学
关键词
瘀; 热; 瘀热; 瘀热相搏证;
D O I
10.14148/j.issn.1672-0482.2006.05.001
中图分类号
R228 [中医病理];
学科分类号
100501 ;
摘要
瘀与热是瘀热形成的病理基础。瘀包括血瘀和瘀血,临床表现为疼痛、发热、皮肤、黏膜的异常、积、肿块、出血;热为六淫病邪之一,临床表现为自觉或他觉的发热。在急性外感热病及某些内伤杂病(尤其是疑难病症)发展的一定阶段,许多患者同时表现血热与血瘀并见;而瘀热相搏证是指在急性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变发展的一定阶段,火热毒邪或兼夹痰湿壅于血分,搏血为瘀,致血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的一种证型。
引用
收藏
页码:273 / 276+331 +33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病毒性肺炎与血瘀证 [J].
阎田玉 .
中医杂志, 1991, (04) :48-49
[2]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性狼疮71例临床报告 [J].
张曼华 ;
周克邦 ;
陈汉章 ;
韦衍文 ;
朱其杰 .
广州中医学院学报, 1987, (01) :24-27
[3]  
证治准绳.[M].(明)王肯堂辑;倪和宪;彭怀仁点校;.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4]  
中国医学大成.[M].曹炳章 编纂.岳麓书社.1990,
[5]  
类证治裁.[M].(清)林琴编著;刘荩文主校;.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6]  
丹溪心法.[M].(元)朱震亨撰;.中国书店.1986,
[7]  
诸病源候论.[M].(隋)巢元方等 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8]  
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