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研究——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
被引:57
作者
:
张治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张治河
[
1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黄海霞
[
1
]
谢忠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光谷)投资促进局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谢忠泉
[
2
]
孙丽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孙丽杰
[
3
]
机构
:
[1]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2]
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光谷)投资促进局
[3]
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
来源
:
科学学研究
|
2014年
/ 32卷
/ 01期
关键词
:
产业集群;
战略性新兴产业;
自主创新;
中国光谷;
D O I
:
10.16192/j.cnki.1003-2053.2014.01.018
中图分类号
:
F276.44 [高新技术企业];
学科分类号
:
1202 ;
120202 ;
摘要
:
产业集群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发展的有效模式,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研究,是目前产业界、学术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将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本研究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多样性,不是简单分阶段的动态思维,而应是系统思维,特别是区域创新系统和产业创新系统思维,其鲜明的特性是强调自主创新。综合分析本文所涉及的成果数据,我们认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需要充分利用政府、市场,以及其他各种主体和要素的作用,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际特征采取适合的发展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24 / 2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基于自主创新的“武汉·中国光谷”产业集群特征研究.[D].丁华.中国地质大学.2007, 06
[2]
Spatial transfer of knowledge in high technology milieux: Learning versus collective learning processes
[J].
Capello, R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Univ Molise, Dept Econ, I-20133 Milan, Italy
Capello, R
.
REGIONAL STUDIES,
1999,
33
(04)
:353
-365
[3]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现状述评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顾强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董瑞青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3,
(03)
:229
-236
[4]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研究综述——基于演化视角的分析框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施卫东
;
卫晓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东南大学
卫晓星
.
经济问题探索,
2013,
(05)
:185
-190
[5]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兰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肖双琼
.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3,
(09)
:150
-152
[6]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的路径探讨
[J].
王欢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
王欢芳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何燕子
.
经济纵横,
2012,
(10)
:45
-48
[7]
大连软件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能力研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伟光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尹博
;
冯荣凯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辽宁大学商学院
冯荣凯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
(09)
:27
-31
[8]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支撑体系建设研究
[J].
李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厦门市社会科学院
厦门市社会科学院
李桢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名远
.
经济与管理 ,
2012,
(02)
:5
-9
[9]
依托科技园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J].
胡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胡星
.
经济研究导刊,
2011,
(31)
:192
-193+196
[10]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特征、培育模式与政策取向
[J].
刘志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刘志阳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姚红艳
.
重庆社会科学,
2011,
(03)
:49
-55
←
1
2
→
共 14 条
[1]
基于自主创新的“武汉·中国光谷”产业集群特征研究.[D].丁华.中国地质大学.2007, 06
[2]
Spatial transfer of knowledge in high technology milieux: Learning versus collective learning processes
[J].
Capello, R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Univ Molise, Dept Econ, I-20133 Milan, Italy
Capello, R
.
REGIONAL STUDIES,
1999,
33
(04)
:353
-365
[3]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现状述评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顾强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董瑞青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3,
(03)
:229
-236
[4]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研究综述——基于演化视角的分析框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施卫东
;
卫晓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东南大学
卫晓星
.
经济问题探索,
2013,
(05)
:185
-190
[5]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兰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肖双琼
.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3,
(09)
:150
-152
[6]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的路径探讨
[J].
王欢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
王欢芳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何燕子
.
经济纵横,
2012,
(10)
:45
-48
[7]
大连软件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能力研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伟光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尹博
;
冯荣凯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辽宁大学商学院
冯荣凯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
(09)
:27
-31
[8]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支撑体系建设研究
[J].
李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厦门市社会科学院
厦门市社会科学院
李桢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名远
.
经济与管理 ,
2012,
(02)
:5
-9
[9]
依托科技园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J].
胡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胡星
.
经济研究导刊,
2011,
(31)
:192
-193+196
[10]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特征、培育模式与政策取向
[J].
刘志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刘志阳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姚红艳
.
重庆社会科学,
2011,
(03)
:49
-55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