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创新

被引:70
作者
毛艳华 [1 ,2 ]
杨思维 [3 ]
机构
[1]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
[2]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
[3]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理论基础; 制度创新; 区域协调;
D O I
10.13471/j.cnki.jsysusse.2019.02.017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湾区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开放性、创新性、协调性和宜居宜业是国际典型湾区的共同特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着跨境协调、要素流通、社会融合等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本文在总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空间分工理论、空间生产理论、城市体系结构理论和大都市区治理理论,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理论依据。理论分析表明,经济一体化、空间分工和空间重构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提升湾区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和区域协调能力,制度性整合有助于区域功能性整合,制度创新是实现湾区高效治理的重要途径。基于理论分析,在"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和三种法律体系"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应加强制度创新探索,重点包括基于市场一体化创新湾区跨境协调机制、基于已有平台和合作基础创新湾区城市合作机制、基于"共享产业价值链"创新湾区产业分工机制、基于"区域利益共同体"创新湾区公共治理机制,从这四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着手,加快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新格局。
引用
收藏
页码:168 / 17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珠三角制造业集聚特征及基于增量的演变分析 [J].
李汉青 ;
袁文 ;
马明清 ;
袁武 .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 (09) :1291-1302
[2]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与协同发展 [J].
毛艳华 ;
荣健欣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04) :104-109+191
[3]   协同视角下京津冀制造业转移及区域间合作 [J].
王金杰 ;
王庆芳 ;
刘建国 ;
李博 .
经济地理, 2018, 38 (07) :90-99
[4]   粤港澳大湾区的构建与制度创新:理论基础与实施机制 [J].
钟韵 ;
胡晓华 .
经济学家, 2017, (12) :50-57
[5]   中国城市群制度一体化评估框架构建——基于多层级治理理论 [J].
张衔春 ;
许顺才 ;
陈浩 ;
单卓然 .
城市规划, 2017, 41 (08) :75-82
[6]   政府干预、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地区差距——兼论中国区域政策的有效性 [J].
赵勇 ;
魏后凯 .
管理世界, 2015, (08) :14-29+187
[7]   构建协同公共服务:政府信息化顶层设计方法研究 [J].
张铠麟 ;
王娜 ;
黄磊 ;
王英 ;
张汉坤 .
管理世界, 2013, (08) :91-100
[8]   珠三角增长模式:特征、影响与转型 [J].
毛艳华 .
广东社会科学, 2009, (05) :10-17
[9]  
欧盟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经验与启示[J]. 陈瑞莲.理论参考. 2008(09)
[10]  
欧盟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经验与启示[J]. 陈瑞莲.理论参考. 2008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