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玉米间作系统经济生态施氮量及对氮素环境承受力

被引:39
作者
李玉英 [1 ]
余常兵 [1 ]
孙建好 [2 ]
李春杰 [1 ]
李隆 [1 ]
程序 [3 ]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甘肃农业科学院土壤与肥料研究所
[3]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关键词
蚕豆/玉米间作; 氮素吸收利用率; 土壤无机氮累积; 适宜施氮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643.6 [蚕豆];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202 ; 0901 ;
摘要
通过河西走廊灌区田间试验,对不同施氮水平下蚕豆/玉米间作系统的生产力、氮素吸收利用率及土壤无机氮累积量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线性加平台模型探讨了间作系统的经济生态施氮量。结果表明间作系统的生产力与施氮量的线性加平台模型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0~160 cm土壤无机氮累积量与施氮量间以二次曲线模型相关性最高;种间互作显著提高系统生产力和氮素吸收,增幅分别为23%和33%;间作系统生产力、养分吸收量及土壤无机氮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高氮肥量和种间互作使作物发生氮素"奢侈吸收"。如果充分考虑到生产、生态和经济效益,则间作系统适宜施氮量为186 kg/hm2,对应生产力为10.6×103 kg/hm2,增产14%,节约38%氮,减少75%土壤无机氮残留。
引用
收藏
页码:223 / 22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太湖地区黄泥土壤水稻氮素利用与经济生态适宜施氮量 [J].
黄进宝 ;
范晓晖 ;
张绍林 ;
葛高飞 ;
孙永红 ;
冯霞 .
生态学报, 2007, (02) :588-595
[2]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对氮素环境承受力分析 [J].
钟茜 ;
巨晓棠 ;
张福锁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03) :285-293
[3]   肥料投入水平与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的关系 [J].
张福锁 ;
马文奇 .
土壤与环境, 2000, (02) :154-157
[4]   半干旱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硝态氮的淋失 [J].
李世清 ;
李生秀 .
应用生态学报, 2000, (02) :240-242
[5]   苏南太湖地区水稻氮肥施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J].
李荣刚 ;
崔玉亭 ;
程序 .
耕作与栽培, 1999, (04) :49-50+63
[6]   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素造成的非点源污染 [J].
吕耀 .
农业环境保护, 1998, (01) :36-40+49
[7]   我国耕作栽培技术成就和发展趋势 [J].
佟屏亚 .
耕作与栽培, 1994, (04) :1-5+20
[8]  
房增国.豆科/禾本科间作的氮铁营养效应及对结瘤固氮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04
[9]  
Fenliang Fan,Fusuo Zhang,Yana Song,Jianhao Sun,Xingguo Bao,Tianwen Guo,Long Li.Nitrogen Fixation of Faba Bean ( Vicia faba L.) Interacting with a Non-legume in Two Contrasting Intercropping Systems[J].Plant and Soil,2006(1)
[10]   Root distribution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intercropped species [J].
Li, L ;
Sun, JH ;
Zhang, FS ;
Guo, TW ;
Bao, XG ;
Smith, FA ;
Smith, SE .
OECOLOGIA, 2006, 147 (02) :280-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