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前后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的对比研究

被引:11
作者
李水仙 [1 ,2 ]
郑维红 [2 ]
林威 [2 ]
陈良义 [2 ]
潘速跃 [1 ]
机构
[1]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内科
[2]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
动脉溶栓; 机械辅助; 大血管闭塞; 急性脑梗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研究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前后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42例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分为前循环组(24例)、后循环组(18例),评估不同组别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GCS评分(Glasgow comascore,GCS)及治疗后血管再通率、BI(Barthel Index)优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死亡率。结果前循环组卒中病因分型以心源性栓塞为主(15/24,62.5%),后循环组以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为主(5/18,72.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26);前、后循环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8.3±4.9 vs.8.1±5.7)较治疗前(15.1±5.3vs.16.8±7.8)明显降低(P=0.001 vs.P=0.001)、GCS评分(13.9±4.4 vs.12.8±4.2)较治疗前(9.5±3.8 vs.9.6±3.7)明显提高(P=0.001 vs.P=0.021),后循环血管再通率(15/18,83.3%)有高于前循环(14/24,58.3%)趋势(P=0.830),前循环组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5/24,20.8%)明显高于后循环组(0,0%)(P=0.039),两组患者死亡率相似。结论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脑梗死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血管再通率高,更适用于后循环脑梗死的治疗。
引用
收藏
页码:336 / 34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 [J].
宋军 ;
史万超 ;
苏志国 ;
马晨 ;
刘振林 ;
卢俏丽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33 (03) :314-317
[2]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J].
陈加俊 ;
张爽 ;
赵云华 ;
金夕雅 ;
李媛冰 ;
黄丽红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2, (11) :1176-1180
[3]   急诊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 [J].
郭新宾 ;
陈振 ;
王子博 ;
徐浩文 ;
管生 .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2, 21 (10) :802-805
[4]   静脉溶栓后再动脉溶栓治疗后循环梗死的临床疗效研究 [J].
陈丽丽 ;
王海英 ;
张艳红 ;
曹亦宾 ;
祁艳艳 .
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23) :2598-2599
[5]   超早期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J].
陈生 ;
金平 ;
胡志涛 .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1, 24 (01) :80-80
[6]   球囊扩张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的探讨 [J].
庞猛 ;
石明超 ;
吴江 ;
饶明俐 ;
张才 ;
王守春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8, (01) :106-107
[7]  
An update on cardioembolic stroke .2 Weir N U. Postgraduate medical journal .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