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断裂带走滑方向的反转及其沉积与地貌标志

被引:31
作者
李勇 [1 ]
周荣军 [2 ]
A L Densmore [3 ]
M A Ellis [4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所
[3] Institute of Geology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ETH Zentrum
[4] Center for Earthquake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University of Memphis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走滑作用; 沉积标志; 地貌标志; 走滑方向反转; 中新生代; 大陆碰撞作用; 龙门山; 青藏高原东缘;
D O I
10.19719/j.cnki.1001-6872.2006.04.005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根据龙门山前陆盆地西缘沉降中心、冲积扇侧向迁移、活动构造地貌和古地磁等标志及龙门山在中生代以来的走滑作用和走滑方向的标定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具有走滑性质,走滑方向曾发生过反转,在反转之前以左行走滑作用为特征,在反转之后以右行走滑作用为特征。根据地层记录和古地磁证据,认为龙门山走滑方向反转的时间应介于43 M a3.6 M a之间,即由中生代至早新生代时期的左行走滑作用反转为晚新生代时期的右行走滑作用。然对龙门山断裂带走滑方向反转的成因初步分析认为晚新生代龙门山右行走滑作用是印-亚碰撞后构造作用的产物,晚三叠世至早新生代左行走滑作用是青藏高原自晚三叠世以来大陆碰撞作用导致松潘-甘孜褶皱带北东-南西向缩短的产物。
引用
收藏
页码:26 / 3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晚新生代剥蚀厚度与弹性挠曲模拟 [J].
李勇 ;
A L DENSMORE ;
周荣军 ;
M A ELLIS .
地质学报, 2005, (05) :608-615
[2]   晚新生代岷江下蚀速率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山脉隆升机制和形成时限的定量约束 [J].
李勇 ;
曹叔尤 ;
周荣军 ;
AL DENSMORE ;
M A ELLIS .
地质学报, 2005, (01) :28-37
[3]   西藏金沙江缝合带西段晚三叠世碰撞作用与沉积响应 [J].
李勇 ;
王成善 ;
伊海生 .
沉积学报, 2003, (02) :191-197
[4]   龙门山断裂带印支期左旋走滑运动及其大地构造成因 [J].
王二七 ;
孟庆任 ;
陈智樑 ;
陈良忠 .
地学前缘, 2001, (02) :375-384
[5]   全球定位系统测量与青藏高原东部流变构造 [J].
陈智梁 ;
刘宇平 ;
张选阳 ;
赵济湘 ;
唐文清 ;
邓昌蓉 ;
B.C.Burchfiel ;
R.W.King ;
L.H.Royden .
第四纪研究, 1998, (03) :262-270
[6]   论龙门山前陆盆地与龙门山造山带的耦合关系 [J].
李勇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1998, (02) :3-5
[7]   四川盆地古地温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J].
伍大茂 ;
吴乃苓 ;
郜建军 .
石油学报, 1998, (01) :28-33+4
[8]   龙门山冲断带的隆升和川西前陆盆地的沉降 [J].
刘树根 ;
罗志立 ;
戴苏兰 ;
Dennis Arne ;
C.J.L.Wilson .
地质学报, 1995, (03) :205-214
[9]   四川盆地雅安至天全白垩系一下第三系古地磁研究 [J].
庄忠海 ;
蒋兴治 ;
马醒华 ;
任希飞 ;
徐树金 ;
田端孝 .
物探与化探, 1988, (03) :224-228
[10]  
Alexander L. Densmore,Yong Li,Michael A. Ellis,Rongjun Zhou.Active tectonics and erosional unloading at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