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保护作用

被引:21
作者
李如娟 [1 ,2 ]
曹金强 [1 ]
杨金波 [1 ,2 ]
李思颉 [1 ]
周冀英 [1 ]
机构
[1]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2] 河北邢台巨鹿县医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
缺血预处理; 脑缺血; 上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探讨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收集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病史,并经药物规范治疗,将高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并经影像学证实为颅内外多发性狭窄的患者145例。按照3∶2的比例随机分为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组(rIPC组)85例,对照组60例。两组均严格按照2011年美国卒中和TIA二级预防指南用药,控制危险因素。同时给予rIPC组患者肢体缺血预适应训练,采用双臂血压计将双上肢加压至180~200 mm Hg,维持5 min,放气休息5 min,为1个循环,每次连续训练5个循环,1次/d,共治疗6个月。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的情况及再梗死的发生率。其中rIPC组35例,对照组26例,接受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PECT)检查,观察脑血流及代谢改善的情况。结果①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rIPC组中神经功能缺损有改善的有71例(83.5%),对照组有40例(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MRI检查显示,rIPC组有3例(3.5%)再次发生脑梗死,对照组有8例(13.3%)再次发生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SPECT检查显示,rIPC组脑代谢及血流较治疗前有改善的有29例(82.9%),对照组有13例(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rIPC后,无一例患者出现心率、血压改变及其他不适感。结论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可以明显改善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损伤、改善脑血流及代谢,并且可以预防脑梗死的再发生。
引用
收藏
页码:337 / 34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治疗基底动脉支架术后残余眩晕患者一例 [J].
马春 ;
李淑婷 ;
罗玉敏 ;
陈健 ;
刘向荣 ;
吉训明 .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1, (08)
[2]   人重复肢体缺血对血压、心率及组织氧饱和度的影响 [J].
党莎 ;
罗玉敏 ;
吉训明 ;
吕国蔚 ;
刘佑琴 ;
钮伟真 ;
丁海曙 .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08, (11) :1203-1204
[3]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评价综合治疗单侧颈内动脉闭塞一例 [J].
吉训明 ;
罗玉敏 ;
党莎 ;
魏岗之 ;
刘丹 ;
凌锋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8, (09) :425-426
[4]   脑缺血预适应大鼠脑内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磷酸化水平和蛋白表达量的改变 [J].
赵兰峰 ;
郭社卫 ;
安仰原 ;
刘明刚 .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7, (05) :401-403
[5]   肢体缺血预处理减少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凋亡(英文) [J].
赵红岗 ;
李文斌 ;
李清君 ;
陈晓玲 ;
刘慧卿 ;
冯荣芳 ;
艾杰 .
生理学报, 2004, (03) :407-412
[7]  
病理生理学进展[M]. 人民卫生出版社 , 潘世(山成) 主编, 1963
[8]  
Remote Ischemic Per-Conditioning: A Novel Therapy for Acute Stroke?[J] . Cecil D. Hahn,Cedric Manlhiot,Michael R. Schmidt,Torsten T. Nielsen,Andrew N. Redington.Stroke . 2011 (10)
[9]  
Neurogenic pathway mediated remote preconditioning protects the brain from transient focal ischemic injury[J] . Samit Malhotra,Isaac Naggar,Mark Stewart,Daniel M. Rosenbaum.Brain Research . 2011
[10]   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reduced brain damage in experiment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J].
Ren, Changhong ;
Gao, Mingqing ;
Dornbos, David, III ;
Ding, Yuchuan ;
Zeng, Xianwei ;
Luo, Yumin ;
Ji, Xunming .
NEUROLOGICAL RESEARCH, 2011, 33 (05) :514-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