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两种主要造林树种生态系统固碳潜力

被引:41
作者
王春梅 [1 ,2 ]
邵彬 [2 ]
王汝南 [1 ]
机构
[1]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碳汇; 造林; 长白落叶松; 红松; 中国东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自从1980年,我国开展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造林工程,增加了森林面积3亿hm2。造林后生态系统有机碳库的微小变化都显著影响大气碳库,对全球碳素循环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了退耕还林不同年限长白落叶松林的植被、凋落物和土壤碳库的变化规律,并且选择可比性较强的退耕还红松林、退耕还草和红松原始林作为参照,分析总结了退耕还林对生态系统储碳能力和碳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后生态系统的植被、凋落物碳储量随退耕还林年限增加而增加:从退耕3a到33a,植被和凋落物碳储量分别从4.134、0Mg/hm2增加到74.11、11.31Mg/hm2。土壤碳储量则是先降低再增加:在还林初期的12a里,土壤碳密度降低到最小量75.87Mg/hm2,随后逐渐恢复和积累,21a后,土壤碳密度恢复到农田的水平84.28Mg/hm2,随后土壤碳密度出现净积累。在长白山地区,退耕3、12、22a和33a长白落叶松、33a红松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分别是81.778、114.488、130.004、187.255Mg/hm2和178.580Mg/hm2。长白落叶松的固碳能力随林龄而增加,两种主要造林树种(长白落叶松和红松)的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没有显著差异。长期来看(如250a),生态系统碳库存的能力非常大(269.57Mg/hm2)。这种状况表明,在长白山地区退耕还林后,生态系统长期来看是一个可观的碳汇。
引用
收藏
页码:1764 / 177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云南退耕还林工程林木生物质碳汇潜力 [J].
陈先刚 ;
张一平 ;
詹卉 .
林业科学, 2008, (05) :24-30
[2]   黑龙江省帽儿山林区6种主要林分类型凋落物研究 [J].
张东来 ;
毛子军 ;
朱胜英 ;
周彪 .
植物研究, 2008, (01) :104-108
[3]   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统计研究 [J].
金峰 ;
杨浩 ;
蔡祖聪 ;
赵其国 .
土壤学报, 2001, (04) :522-528
[4]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J].
陶波 ;
葛全胜 ;
李克让 ;
邵雪梅 .
地理研究, 2001, (05) :564-575
[5]   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和碳平衡 [J].
周玉荣 ;
于振良 ;
赵士洞 .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05) :518-522
[6]   全球碳循环与森林关系的研究——问题与进展 [J].
聂道平 ;
徐德应 ;
王兵 .
世界林业研究, 1997, (05) :34-41
[7]   人工林地力衰退机理及其防止对策 [J].
崔国发 .
世界林业研究, 1996, (05) :62-70
[8]   长白落叶松幼树各器官相对生长关系的研究 [J].
杨义波,吴士平,孟大航,丰连海,苑秀山 .
吉林林业科技, 1995, (04) :21+27-21+27
[9]   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幼树生物量的初步研究 [J].
杨义波,王晓红,丰连海,孙福臣 .
吉林林学院学报, 1995, (02) :119-121
[10]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3种成熟龄的研究 [J].
赵刚,姜以斌 .
辽宁林业科技, 1995, (02) :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