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庭农场的动力渐成与运行机理

被引:27
作者
杨成林 [1 ]
屈书恒 [2 ]
机构
[1]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关键词
“三农”问题; 家庭农场; 农业现代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4.1 [农场];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家庭农场是符合农业及其生产活动根本特征的生产方式。基于中国基本国情和现实的中国式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生产方式的家庭农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范畴,它的形成有其动力和阻力,其自身的效率发挥也受制于诸多因素。探讨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及其向现代的蜕变,首先要剖析家庭农场形成的动力,破解其形成的阻力。
引用
收藏
页码:82 / 8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土地职能和土地产权制度选择——中国土地产权私有化有效性质疑 [J].
杨成林 ;
何自力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 (10) :22-30
[2]   经济学视角:日本农业现代化经验及其对中国的适用性研究 [J].
卢荣善 .
农业经济问题, 2007, (02) :95-100+112
[3]  
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林毅夫著;.上海三联书店.2005,
[4]  
农民的终结.[M].(法)H.孟德拉斯(HenriMendras)著;李培林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  
农业经济论.[M].(日)速水佑次郎;(日)神门善久著;沈金虎等译;.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6]  
改造传统农业.[M].(美)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W.Schultz)著;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