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报刊的公共性研究——以梁启超、刘师培的报刊活动为探究对象

被引:4
作者
艾萍
机构
[1]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国粹学报》; 刘师培; 《民报》; 《时务报》; 《新民丛报》; 《中国白话报》; 梁启超; 报刊; 连续出版物; 公共性; 对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251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G239.29 [出版事业史]; G219.29 [新闻事业史];
学科分类号
060205 ; 050302 ; 050301 ;
摘要
<正>媒体的公共性主要表现为它是否能够提供种政治性辩论的、非歧视性的、自由的空间。有学者认为,传媒的公共性指的是传媒作为社会公器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形成与表达的实践逻辑,其服务的对象必须是公众,其平台和话语必须公,其使用和运作必须公正。①本文选取梁启超、刘师培为考察对象。两人代表不同党派,都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从其报刊活动与发表的论出发或可以窥探出清末民初政党报刊的公共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53 / 154
页数:2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以上海为例 [J].
许纪霖 .
史林, 2003, (02) :77-89+123
[2]  
中国新闻舆论史.[M].林语堂;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梁启超与清季革命.[M].张朋园; 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4]  
刘师培年谱.[M].万仕国编著;.广陵书社.2003,
[5]  
晚清国粹派.[M].郑师渠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  
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M].桑兵著;.学林出版社.1995,
[7]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M].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