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爬虫行为的刑事规制研究——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为视角

被引:115
作者
刘艳红
机构
[1] 东南大学法学院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网络爬虫; 合法性原则; 爬虫协议;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 形式判断; 实质判断;
D O I
10.15984/j.cnki.1005-9512.2019.11.002
中图分类号
D924.34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网络爬虫在其被使用以来的二十余年时间里,之前被人们视为没有问题的中立技术,如今被人们视为"道德上可疑的并可被视为违法"的技术。结合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具体领域和行为,情境化地探讨网络爬虫行为违法性及其刑事规制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网络安全法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确立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合法性原则,以及网络爬虫领域规范爬虫行为的行业规则即爬虫协议(Robots协议),是判断爬虫行为形式上非法的重要标准。对爬虫行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是否构成犯罪还应从实质上加以判断。行为人在权限许可范围内使用爬虫行为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或采取爬虫行为非法收集的公民个人信息无法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等行为,不构成犯罪。通过形式判断与实质判断、形式入罪与实质出罪双重机制,可以合理实现对网络爬虫行为的刑事规制。
引用
收藏
页码:16 / 29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利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他人数据行为的法律性质分析 [J].
刘鹏 .
信息安全研究, 2019, 5 (06) :548-552
[2]   论爬虫抓取数据行为的法律边界 [J].
李慧敏 ;
孙佳亮 .
电子知识产权, 2018, (12) :58-67
[3]   Web3.0及其教育应用探究 [J].
殷慧霞 .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8, (06) :163-165
[4]   责任论的基本问题 [J].
张明楷 .
比较法研究, 2018, (03) :1-19
[5]  
卫梦龙、龚旭、薛东东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案[J]. 检察调研与指导. 2017(06)
[6]   刑法理论与刑事立法 [J].
张明楷 .
法学论坛, 2017, 32 (06) :16-34
[7]   面向专用信息获取的用户定制主题网络爬虫技术研究 [J].
薛丽敏 ;
吴琦 ;
李骏 .
信息网络安全, 2017, (02) :12-21
[8]   刑法介入刑民交叉案件的条件——以犯罪的二次性违法理论为切入点 [J].
杨兴培 ;
田然 .
人民检察, 2015, (15) :24-29
[9]   论爬虫协议的法律性质 [J].
杨华权 ;
曲三强 .
法律适用, 2013, (04) :30-34
[10]   论Web3.0下的信息共享空间 [J].
刘琼 ;
任树怀 .
图书馆, 2011, (02) :83-8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