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的泛化及其负功能——对苏北一农户人情消费的个案分析

被引:56
作者
朱晓莹
机构
[1] 江苏
关键词
人情; 乡村; 农村; 农民; 中国人; 社会; 劳动者; 人情消费; 人情往来; 负功能; 反功能; 农户; 苏北;
D O I
10.15992/j.cnki.31-1123/c.2003.09.010
中图分类号
C912.1 [个人(社会人)];
学科分类号
1407 ;
摘要
<正> 引语:人情与人情消费 中国历来是一个重视人情的国家。对于“人情”,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翟学伟指出,中国人际关系的概念由人缘、人情和人伦构成,其中“人情”是其核心,指包含血缘关系和伦理思想而延伸的人际交换行为(翟学伟,1993)。孙春晨认为,“人情”是礼节应酬和礼物馈赠;是公众认可的日常交往行为准则;是情面和恩惠(孙春晨,1999)。李伟民则认为“人情”包含的意义可分为三种:人之情感;人与人之间进行社会互动和交往时与对方进行交换的资源(可以是物化、有形的,也可以是非物化、无形的);人与人交往相处所应遵守的规范准则,即人与人相处之道(李伟民,1996)。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30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中国日常生活世界的人情化特质及其现代转换 [J].
杨威 .
求是学刊, 2000, (03) :29-34
[2]   农民,走出“人情债”的怪圈 [J].
梅静 .
北方经济, 1999, (08) :16-11
[3]   “人情”伦理与市场经济秩序 [J].
孙春晨 .
道德与文明, 1999, (01) :20-23
[4]   豫东地区婚礼中的“随礼”现象分析 [J].
尚会鹏 .
社会学研究, 1996, (06) :106-112
[5]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文化分析 [J].
郭莹 .
江汉论坛, 1996, (08) :16-21
[6]   论人情──关于中国人社会交往的分析和探讨 [J].
李伟民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 (02) :57-64
[7]   中国人际关系的特质——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 [J].
翟学伟 .
社会学研究, 1993, (04) :74-83
[8]   《中国社会人际关系与现状调查》总体报告 [J].
喻国明 ;
刘夏阳 ;
不详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1993, (02) :87-95
[9]  
当前中国人际关系研究[M].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乐国安主编,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