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研究

被引:3
作者
周赛君
朱蓓蕾
金得辛
夏君慧
叶好好
张旭
机构
[1]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浙江省温州市,浙江省温州市,浙江省温州市,浙江省温州市,浙江省温州市,浙江省温州市
关键词
神经病学;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 聚合酶链反应; 脑梗死;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血管紧张素Ⅱ; 基因多态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3 [脑栓塞];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关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测定 173例高血压脑梗死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插入 /缺失 (D/I)多态性以及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 ,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发现 ,脑梗死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DD基因型频率为 0 .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0 .2 4 (P <0 .0 1)。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异常与发病年龄≤ 6 0岁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DD基因型频率明显增高有关。脑梗死组中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为 2 9.8± 10 .2ng/L ,与对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DD基因型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同组DI基因型和Ⅱ基因型者 (P <0 .0 1)。发病年龄≤ 6 0岁血管紧张素转化酶DD基因型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增高最明显。结果提示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DD基因型是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 ,发病年龄小于 6 0岁的脑梗死者可能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D等位基因频率增高、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增高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54 / 56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氯沙坦对球囊成形术后兔血管内膜增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其抑制剂表达的影响 [J].
张玉平 ;
李建军 ;
刘颖 ;
王晶 ;
不详 .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 2003, (01) :36-40
[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关系 [J].
张旭 ;
夏君慧 ;
金得辛 ;
林捷 ;
叶好好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1, (06) :41-44
[3]   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J].
许贻白 ;
王贤军 ;
诸金水 ;
王亚仙 ;
戴利成 .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8, (03) :24-27
[4]   冠心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水平的关系 [J].
谈红 ;
张国元 ;
尤乃祯 ;
黄超 ;
刘建平 .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1998, (02) :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