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太冲穴的脑功能MRI研究

被引:53
作者
王葳 [1 ]
李坤成 [1 ]
单保慈 [2 ]
许建阳 [3 ]
闫镔 [2 ]
郝晶 [1 ]
杨延辉 [1 ]
李可 [2 ]
机构
[1]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医学影像学部放射科
[2]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
[3] 武警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关键词
针刺; 磁共振成像; 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445.2 [核磁共振成像];
学科分类号
100207 ;
摘要
目的采用功能MRI(fMRI)方法研究与针刺太冲穴(Liv3)有关的脑功能区,以及可能的针刺后效应。方法健康右利手志愿者18例参加本次实验。实验采用单组块设计,包括静息期、刺激期和针刺后效应期。每名被试只接受1种针刺,即针刺右侧Liv3或针刺相邻假穴位,其中,10例被试者参加穴位针刺,其余8例参加假穴位针刺,同时进行全脑的fMRI。采用统计参数图(SPM99)进行统计学分析,用t检验分析获得刺激期、后效应期状态分别与静息期状态信号对比的脑功能图像,以P<0.001的像素构成统计参数图,最后利用SPM的掩盖(Mask)功能,从针刺激活区中排除假穴位针刺的干扰激活区,得出针刺激活的特异性脑区图。结果排除8例假穴位针刺期激活脑区后,与静息状态比较,针刺10例被试右侧太冲穴激活的脑区主要包括左右小脑(t值分别为10.06、9.82)、前额叶、顶上小叶(t值分别为4.36、4.53)和顶下小叶(t值分别为3.94、4.95)、枕叶、海马旁回(t值分别为5.63、6.32)、岛叶(t值分别为3.82、5.51)、丘脑、豆状核(t值分别为3.24、4.40)以及对侧颞极和前、后扣带回(P值均<0.01)。排除8例假穴位针刺“后效应期”激活区后,针刺10例被试太冲穴后效应期激活的脑区主要包括双侧小脑、前额叶、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枕叶、豆状核、海马旁回,同侧颞极、海马、岛叶和丘脑,对侧尾状核头和胼胝体以及前、后扣带回。结论针刺Liv3激活视区、边缘系统和皮层下灰质结构,可能是脑内调整的特异性脑区,而且这些区域在后效应期仍有激活,为针刺后效应的存在提供了一定的客观证据,这将为以后针刺实验的科学设计奠定基础工作。
引用
收藏
页码:29 / 3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实验针灸学.[M].李忠仁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2]   针刺穴位与大脑皮层之间关系的脑功能MRI表现 [J].
周诚 ;
王嘉洲 ;
陈敏 ;
周天罡 ;
蔡葵 ;
田丽芳 ;
王文超 ;
杨正汉 ;
赵伟峰 ;
赖松 ;
李果珍 .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5, (03) :28-31
[3]   捻针时真、假穴不同中枢激活效应的脑功能MRI [J].
方继良 ;
Timo Krings ;
Juergen Weidemann ;
Ingo Meister ;
Armin Thron .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4, (12) :49-52
[4]   人脑对针刺与对指反应的实时动态功能MRI的对比研究 [J].
王苇 ;
朱芳 ;
漆剑频 ;
夏业玲 ;
夏黎明 ;
王承缘 .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2, (03) :19-22
[5]   针刺镇痛的脑功能MRI研究 [J].
侯金文 ;
黄蔚皓 ;
王青 ;
冯凊媺 ;
蒲永林 ;
高家红 .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2, (03) :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