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考察及绩效分析

被引:38
作者
杨德才
机构
[1] 南京大学商学院南京
关键词
农地制度; 制度变迁; 制度绩效;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1.1 [土地问题];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5 ;
摘要
有什么样的农地制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制度绩效。建国后我国农地制度发生了若干次大的变动,其中,有的是强制性制度变迁,有的是诱致性制度变迁,总体上看,诱致性制度变迁一般都取得了较优的绩效,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由于制度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因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可能是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最后归宿,必将继续发生变动,并很有可能最终被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资本雇佣土地的制度所取代。
引用
收藏
页码:60 / 6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中国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M].程漱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M].陈吉元等主编;.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
[3]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美)诺思(North;D.C.)著;陈郁等译;.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
[4]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美)费正清;(美)麦克法夸尔(Macfarquhar;R.)主编;王建朗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5]  
奋进的四十年.[M].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
[6]  
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M].农业部计划司编;.农业出版社.1989,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简编.[M].李德彬编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8]  
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M].苏星 著.人民出版社.1980,
[9]  
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编写组;.人民出版社.1977,
[10]   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 [J].
姚洋 .
中国社会科学, 2000, (02) :54-6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