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左翼法学的遗产新型法条主义如何可能

被引:9
作者
刘星
机构
[1] 中国政法大学
关键词
左翼法学; 法条主义; 约定; 思想合作; 法学职业;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0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030102 ; 060207 ;
摘要
中国早期左翼法学的思想逻辑,基于法学职业的内生性,可通过一种人们熟悉的理论路径,即语言及思想的确定性基于历史约定而成,特别是"大多数人"的历史约定,与"弹性"的法条主义相互融贯,形成更易为人接受、且对法律职业及整体社会法律事业更有益的新型法条主义。
引用
收藏
页码:592 / 608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社会心理学.[M].(美)戴维·迈尔斯(DavidG.Myers)著;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  
中国法理自觉的发展.[M].蔡枢衡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  
司法能动主义.[M].[美]克里斯托弗·沃尔夫(ChristopherWolfe)著;黄金荣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4]  
法学文选.[M].吴经熊;华懋生 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5]  
法律解释问题.[M].梁治平编;.法律出版社.1998,
[6]  
李达传记.[M].宋镜明 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7]  
当代主要法律体系.[M].[法]勒内·达维德 著;漆竹生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8]   怎样看待中国法学的“法条主义” [J].
刘星 .
现代法学, 2007, (02) :54-57
[9]   民法上的欺诈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之适用 [J].
孙玉荣 .
法律适用, 2005, (04) :88-90
[10]   职业打假长沙遭遇红灯 [J].
胡铭 ;
陈晓林 .
中国质量万里行, 2004, (06) :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