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传播研究范式: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被引:58
作者
胡翼青
机构
[1] 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
传播研究范式; 新媒体传播研究; 结构功能主义; 互联网群体传播;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随着传播研究领域的极度膨胀,传播研究的碎片化显得越来越严重。缺乏认同感与归属感已经成为传播研究领域的一个明显特征。这是因为传播研究过于注重其应用与扩散的向面,而不重视奠定学科的理论根基。新媒体给传播研究带来了机遇,但目前两种新媒体研究的路径都是结构功能主义的,它们束缚了传播研究的想象力。新媒体通过其全新的互联网群体传播方式构建新的媒介环境,解构了大众传播的主导地位,显化了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因而它就有可能帮助我们呈现反观世界的新思维和新视角,而这种透过新媒介反思人类存在的新视角一定是传播研究独一无二的贡献。传播研究只有重新理解传播及其技术是如何嵌入人的生活,重新界定人的存在及人与社会、物的关系,讨论传播与人存在的意义,才能有真正的独一无二的传播理论,才能与哲学元理论发生关联,才有资格与其他学科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对话。
引用
收藏
页码:51 / 5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对传播研究反思的反思——读吴飞、杜骏飞和张涛甫三位学友文章杂感 [J].
黄旦 .
新闻记者, 2014, (12) :40-49
[2]   新媒体传播:中国传播学的发展机遇 [J].
杨伯溆 .
新闻记者, 2014, (12) :59-63
[3]   论群体传播时代的莅临 [J].
隋岩 ;
曹飞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49 (05) :139-147
[5]   从谣言、流言的扩散机制看传播的风险 [J].
隋岩 ;
李燕 .
新闻大学, 2012, (01) :73-79
[6]   网络的传播学思考 [J].
胡翼青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2) :39-42
[7]  
传播学新趋势[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洪浚浩, 2014
[8]  
技术哲学经典读本[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吴国盛, 2008
[9]  
Media sociology[J] . Todd Gitlin.Theory and Society . 197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