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喀斯特区域农业生态系统承载力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

被引:5
作者
许联芳 [1 ]
杨勋林 [2 ]
王克林 [1 ]
李晓青 [3 ]
陈志辉 [1 ]
侯娅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2] 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3]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
资源承载力; 资源承载压力; GIS; SD; 喀斯特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81 [农业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系统动力学(SD)模型,依据遥感(RS)和野外调查的数据,模拟预测广西河池市在保持现行政策不变,人口、资金和技术投入等按现行速度持续增长的条件下,在2000~2010年期间,居民消费水平按4种不同方案增长的情况下,生态系统的资源承载能力以及承载压力的动态变化趋势。预测结果显示,只有当居民生活标准保持现有的温饱消费水平,资源承载能力才是增大的,承载压力也是逐渐趋缓的;居民生活消费若按宽裕型增长,资源承载能力虽然有所增加,但是资源承载压力也增大;居民生活消费水平若按小康型和富裕型增长,资源承载能力减少而资源承载压力却是逐渐增大的;在预测期间内,耕地资源减少的比较快,粮食供应依然十分紧张,区域之间的差异没有多大改观,局部地区资源承载压力过大,生态系统依然处于超载状态。图4,表5,参13。
引用
收藏
页码:312 / 319+323 +32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一种量化方法研究——以海河流域为例 [J].
夏军 ;
王中根 ;
左其亭 .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06) :786-794
[2]   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分析预测与评价 [J].
朱一中 ;
夏军 ;
谈戈 .
资源科学, 2003, (04) :43-48
[3]   承载力概念的演变及西北水资源承载力的应用框架 [J].
程国栋 .
冰川冻土, 2002, (04) :361-367
[4]   新世纪生态环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J].
高吉喜 .
环境保护 , 2002, (07) :9-14
[5]   人类持久生存条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 [J].
王建华 ;
梁国强 ;
孙林岩 .
甘肃工业大学学报, 2002, (02) :126-128
[6]   长江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J].
刘兆德 ;
虞孝感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2, (01) :10-15
[7]   干旱区绿洲系统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J].
张传国 .
干旱区研究, 2001, (03) :7-12
[8]   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讨 [J].
毛汉英 ;
余丹林 .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04) :549-555
[9]   岩溶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及其理论模型初探 [J].
王在高 ;
梁虹 .
中国岩溶, 2001, (02) :62-66
[10]   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 [J].
毛汉英 ;
余丹林 .
地理学报, 2001, (03) :363-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