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农牧冲突的地理解释

被引:7
作者
潘玉君
机构
关键词
现代地理环境; 农耕民族; 农业区; 冷期; 游牧世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 游牧民族; 暖期; 兴都库什山;
D O I
10.13971/j.cnki.cn23-1435/c.1994.01.019
中图分类号
K207 [研究、考订、评论];
学科分类号
060202 ;
摘要
<正> 中国自秦汉以来的2000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多次农、牧业区的冲突。其中,牧业区对农业区有三次较大的冲击。许多学者曾对此发生的原因进行了有成绩的研究。但其中是否有地理环境的重要原因呢?近四年来的苦思冥想,我确信中国历史上农牧冲突有着极其深刻的地理原因,是以近2000年来演变着的地理环境为枢纽的。今姑且试从地理学作一探讨性的解释,以求教同仁。 一、农、牧区的形成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根据当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性质、水平及自然界景观以碣石-燕山南麓-桑干河-汾河谷地-龙门一线,相当准确地划分出中原农业文化区和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区。而这种农、牧区实际上是整个欧亚大陆农、牧区的一个部分。它的形成是与欧亚大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是一致的。 大约从距离一万年起。农业开始出现。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便逐步沿着二条不同
引用
收藏
页码:87 / 9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J].
潘玉君 .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1990, (02) :19-28
[2]   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J].
李桂海 .
贵州社会科学, 1987, (06) :45-51
[3]  
近五千余年来我国中原地区气候在年降水量方面的变迁[J]. 王邨,王松梅.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7(01)
[4]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J].
竺可桢 .
中国科学, 1973, (02) :16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