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6 条
不同留针时间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36
作者:
何扬子
[1
]
韩冰
[2
]
郑仕富
[1
]
王丽娜
[3
]
陈卓铭
[1
]
胡静
[1
]
李静铭
[1
]
彭菊秀
[1
]
机构:
[1]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 深圳市第九人民医院
[3] 广州市救助管理站
来源:
关键词:
针刺;
缺血性中风;
留针时间;
血液流变学;
D O I:
10.13702/j.1000-0607.2007.05.014
中图分类号:
R246.6 [神经精神病科];
学科分类号:
100512 ;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留针时间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索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时效关系。方法:251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恢复期患者,按轻度、中度和重度分3层随机分为留针20、40和60 min 3组。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伏兔、足三里、解溪、太冲等穴。进针后提插或捻转行针以使得气,施平补平泻手法,加疏波电刺激,3组留针时间分别为20、40和60 min,每天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其中34例患者在针刺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3组患者分别基本痊愈3、4、9例,显著进步15、17、21例,进步24、33、40例,无变化41、26、12例,有效率分别为50.60%、67.50%和85.37%,显效率分别为21.68%、26.25%和36.59%,20 min组和40 min组与60 min组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0.05)。针刺后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基本都降低,组间差异也均存在显著性统计学意义,以60 min组作用最明显。结论:改善血液流变学是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制之一,且具有一定的时效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338 / 341
页数:4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