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血塞通对急性脑梗死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24
作者
程明霞
李海燕
齐尚书
机构
[1] 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注射用血塞通;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体积;
D O I
10.13422/j.cnki.syfjx.2014100196
中图分类号
R743.33 [脑栓塞];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探讨注射用血塞通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63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随机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3例。两组均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给予相应的内科治疗处理。抗凝采用拜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1次/d,晚饭后服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血塞通,0.4 g/次,静脉滴注,1次/d。两组疗程均为14 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分别于第7,14天评价;检测治疗前后抗凝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IB)、定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聚集率(MPAR)、血栓素B2(TXB2)及6-酮-腺素Fla(6-Keto-PGFla)变化。结果:经Ridit分析,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7 d,两组NIHSS评分均比治疗前下降(P<0.01);治疗后14 d,两组NIHSS评分继续下降(P<0.01),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FIB,D-D及MPAR均低于对照组(P<0.01),ATⅢ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PDW,MPV较治疗前减小,PLCR较治疗前减少,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TXB2水平低于对照组,6-Keto-PGFl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注射用血塞通可通过多途径的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作用,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区及其周围半暗带的血液供应,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引用
收藏
页码:196 / 20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及抗凝血酶Ⅲ水平的变化 [J].
李娜 ;
任长虹 ;
孙菲 ;
李宁 ;
吉训明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0 (05) :268-272
[2]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及对血清D-二聚体的影响 [J].
燕双全 .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09) :79-81
[3]   西医抗血小板治疗的困惑与中医治疗的启示 [J].
段晏明 ;
王绮美 ;
艾茜 ;
邬文洁 ;
赵志华 ;
周庆华 ;
鲍玉芳 ;
顾翔华 ;
朱卫红 ;
房滢熙 ;
王林 ;
孙亚林 .
中医杂志, 2012, 53 (24) :2090-2091
[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 [J].
彭斌 .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2, 18 (03) :138-140
[6]   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对血浆TXB2、6-Keto-PGFIa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 [J].
邓芬 ;
胡长林 .
重庆医学, 2009, 38 (05) :556-558
[7]   三七总皂甙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周小宝 ;
徐侃 .
医学综述, 2008, (24) :3784-3786
[8]   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研究 [J].
金庆 ;
任艳 .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06, (03) :201-202
[9]   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J].
杨永昌 .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2003, (02) :86-90
[10]   大型血小板比率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 [J].
王绮美 .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0, (07) :399-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