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络与络病对比研究

被引:239
作者
王永炎
常富业
杨宝琴
机构
[1] 中国中医研究院
[2]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北京
[3] 北京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络脉; 病络; 络病; 病机; 理论探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41.7 [经络辨证];
学科分类号
100505 ;
摘要
系统介绍了络脉研究概况,提出了病络的概念。认为病络作为一种病理状态与过程,标志着疾病的演变;作为病位病机与病势,是认识疾病变化、确定治疗方案的一个理论工具。从病机看病络可理解为各种病理因素以络脉为幕布的病变的影射;病络作为一种病理过程,包含着复杂的动态病位变化,具体体现为各种病理因素的空间特性的演化;病络作为络脉的一种非正常状态,标识着络脉的种种结构或功能的改变。初步研讨了病络与络病内涵的异同,前者属于中医学的病机范畴,后者则限定为泛指发生于以络脉为主要病位、以络脉的功能和或结构失常为主要病机的一类疾病。强调深入分析病络机制,对寻求共性的证候病机、确定治法遣药组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 / 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络病辨证浅析 [J].
常富业 ;
王永炎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 (06) :9-11
[2]   络脉络病与病络 [J].
王永炎 ;
杨宝琴 ;
黄启福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 (04) :1-2
[3]   王永炎院士从“络”辨治痹病学术思想举隅 [J].
李梢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 (01) :43-45
[4]   试述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 [J].
宋俊生 .
辽宁中医杂志, 2000, (05) :197-198
[5]   经络的现代科学概念 [J].
刘里远 .
中国针灸 , 1999, (10) :27-31
[6]   论瘀毒阻络是络病形成的病理基础 [J].
雷燕 ;
黄启福 ;
王永炎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 (02) :9-12
[7]   论十五络脉的实际意义 [J].
赵京生 .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8, (05) :35-36
[8]   络病理论探微 [J].
雷燕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8, (02) :3-5
[9]   络脉是附属于经脉的立体网状系统 [J].
穆腊梅 .
湖北中医杂志, 1994, (06) :21-22
[10]   浅谈微循环与络脉的关联 [J].
刘伍立 ;
江一平 .
北京中医, 1986, (02) :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