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颠覆与重建——毛泽东晚年政治思想的伦理基础

被引:7
作者
萧延中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北京
关键词
政治伦理; 身份政治; 社会公平; 毛泽东思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A841 [毛泽东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学科分类号
030503 ;
摘要
现代中国是一个伦理价值急剧转型的社会,其中"政治身份"又成为伦理价值转型的重要内容。作为新中国主要缔造者的毛泽东,试图颠覆中国传统差序格局所构成的社会政治"身份"体系,以前所未有的激进方式,通过重建政治"身份"的途径,执著推进现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这对现代中国的结构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毛泽东晚年政治伦理观的结构,成为其强化"阶级斗争"道德依据。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是解释现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有意义的视角。
引用
收藏
页码:12 / 2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儒家的身份伦理与中国社会的准身份化 [J].
郭洪纪 .
学术月刊, 1997, (07) :10-15
[2]  
中国政治思想的“语言”与“言语”[M]. 中国文史出版社 , 萧延中, 2005
[3]  
红镜头中的毛泽东[M]. 辽宁人民出版社 , 杜修贤摄影, 2004
[4]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龚育之 著, 1996
[5]  
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徐贲著, 1996
[6]  
毛泽东与文艺传统[M]. 中央文献出版社 , 陈晋著, 1992
[7]  
关于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M]. 北京出版社 , 吴江 著, 1982
[8]  
病夫治国[M]. 新华出版社[]阿考斯,郎契尼克 著, 1981
[9]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 中华书局 , 瞿同祖 著, 1981
[10]  
关于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几个问题[M].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编, 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