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协同发展演进与系统耦合机制

被引:8
作者
王圣云 [1 ,2 ]
罗颖 [2 ]
李晶 [1 ,2 ]
廖纯韬 [2 ]
机构
[1] 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2] 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城乡协同; 灰色关联度; 系统耦合;
D O I
10.13764/j.cnki.ncds.2018.05.008
中图分类号
F299.27 [地方城市经济];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协同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协同发展趋势进行评价与预测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协同系统耦合机制进行分析得出:2006—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协同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十三五"末将持续提高,但长江中游三大城市群之间城乡协同发展水平的差距趋于扩大,环鄱阳湖城市群城乡协同发展水平仍将相对滞后。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协同四个子系统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生态协同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城乡经济协同,而城乡空间协同和城乡社会协同水平明显较低。2006—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系统耦合程度不断提高,分为稳步提升、平稳发展和快速提高三个阶段。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教育与科技发展、城乡一体化制度改革、城乡产业融合与城镇化发展及其相互作用是影响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协同演进的主要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59 / 6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李明.华中科技大学.2010, 07
[2]  
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刘思峰等著.科学出版社.2010,
[3]   长三角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测度及耦合协调评价——来自26城市2002—2015年的面板数据 [J].
田时中 ;
涂欣培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9 (06) :103-113
[4]   上海城乡一体化测度研究 [J].
郭岚 .
上海经济研究, 2017, (07) :93-104
[5]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性研究 [J].
马静 ;
李小帆 ;
张红 .
经济地理, 2016, 36 (07) :53-61
[6]   中国城乡协调发展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 [J].
王艳飞 ;
刘彦随 ;
严镔 ;
李裕瑞 .
地理科学, 2016, 36 (01) :20-28
[7]   城乡一体化水平测度与进程比较——京津冀与长三角地区城乡一体化评价 [J].
张国平 ;
籍艳丽 ;
马军伟 .
经济问题, 2015, (08) :117-121
[8]   民生福祉导向下的中国中部地区低碳发展竞争力评价——基于AHP-TOPSIS模型的实证 [J].
王圣云 ;
廖纯韬 ;
许双喜 ;
黄敏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 33 (06) :153-158
[9]   基于ESDA-GIS的广东省城乡统筹发展空间分异 [J].
王磊 ;
李涛 ;
曹小曙 .
经济地理, 2012, 32 (09) :44-50
[10]   制度因素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J].
罗雅丽 ;
李同升 .
人文地理, 2005, (04) :47-5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