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政策的相互作用和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

被引:57
作者
严冀
陆铭
陈钊
机构
[1] 美国华盛顿大学,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关键词
开放; 非国有化; 财政改革; 经济增长; 面板数据;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摘要
在省级面板数据的基础上,本文验证了经济开放、非国有化、财政改革等经济政策及其相互作用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发现:(1)对外开放(特别是对外资的利用)是中国过去十几年经济增长的重要政策因素,但这一现象在西部并没有表现。(2)财政改革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政府从经济活动中的退出显著地提高了经济增长率。压缩预算外支出的比重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这一特点在西部较为显著。(3)经济开放、非国有化和财政改革等经济政策在影响经济增长时是相互作用的。非国有化政策并不独立地影响增长,而是通过影响政府退出经济活动对增长的作用而影响增长的,而这个情况主要在东部有所表现。(4)在控制了经济政策及其相互作用的因素以后,区域经济存在着“条件收敛”的趋势。(5)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东部取得了更快的增长绩效,而中部和西部的增长绩效并没有显著的差异。(6)西部的经济增长模式与东部、中部有显著的差异,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力在西部显著地低于东部和中部。本文的政策含义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不仅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希望所在,也是中国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现实路径。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46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中国地区差距:度量与成因 [J].
张吉鹏 ;
吴桂英 .
世界经济文汇, 2004, (04) :60-81
[2]   收益递增、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的分割 [J].
陆铭 ;
陈钊 ;
严冀 .
经济研究, 2004, (01) :54-63
[3]   分权与区域经济发展:面向一个最优分权程度的理论 [J].
严冀 ;
陆铭 .
世界经济文汇, 2003, (03) :55-66
[4]   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 [J].
马拴友 ;
于红霞 .
经济研究, 2003, (03) :26-33+90
[5]   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 [J].
林毅夫 ;
刘培林 .
经济研究, 2003, (03) :19-25+89
[6]   中国地方分割的效率损失 [J].
郑毓盛 ;
李崇高 .
中国社会科学, 2003, (01) :64-72+205
[7]   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差异与中国经济增长 [J].
王成岐 ;
张建华 ;
安辉 .
世界经济, 2002, (04) :15-23+80
[8]   外国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及其经济增长效应 [J].
武剑 .
经济研究, 2002, (04) :27-35+93
[9]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J].
魏后凯 .
经济研究, 2002, (04) :19-26+92
[10]   中国省际长期经济增长绝对收敛的经验分析 [J].
张胜 ;
郭军 ;
陈金贤 .
世界经济, 2001, (06) :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