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虚无”革命榜样的策略、目的及后果

被引:15
作者
杨婷
机构
[1]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 榜样人物; 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092 [中国政治思想史];
学科分类号
060305 ;
摘要
英雄人物作为革命榜样的群体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一个国家的精神标签,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历史虚无主义以形而上学代替辩证的方法论,以抽象的人性论代替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以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代替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以碎片的、剪裁的"历史史料"代替历史研究"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的原则,对榜样人物随意涂抹、肆意篡改,极尽虚无之能事,其手法是卑劣的,其目的是不纯的,其后果是严重的。历史虚无论者竭尽所能地贬损榜样,其实质却是剑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剑指社会主义制度,剑指共产主义的光辉旗帜,意在摧毁我们的精神高地,否定党领导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揭批历史虚无主义,捍卫榜样人物的合法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捍卫我们的价值观,就是守卫我们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
引用
收藏
页码:86 / 9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M].吕峥; 著.同心出版社.2014,
[2]  
历史虚无主义评析.[M].梁柱;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  
三国演义.[M].(明) 罗贯中; 著.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
[4]  
邓小平文选.[M].邓小平 著.人民出版社.1994,
[5]  
列宁全集.[M].列宁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0,
[6]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人民出版社.1981,
[7]   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与应对 [J].
杨建义 .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 (01) :110-114
[8]   中国话语与话语中国 [J].
陈曙光 .
教学与研究, 2015, (10) :23-30
[9]   唯物史观视角下的历史虚无主义辨正 [J].
武力 .
历史研究, 2015, (03) :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