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虚构写作

被引:110
作者
洪治纲
机构
[1]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非虚构写作; 《人民文学》; 《中国在梁庄》; 出梁庄记; 写作姿态; 历史现场; 作家; 非虚构小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I206.7 [当代文学(1949年~)];
学科分类号
050106 ;
摘要
"非虚构写作"是中国文坛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创作热潮。它以鲜明的介入性写作姿态,在直面现实或还原历史的过程中,呈现出创作主体的在场性、亲历性和反思性等叙事特征,折射了当代作家试图重建"真实信念"的写作伦理。这种写作伦理,既质询了信息时代的仿真文化,也冲击了经验化和表象化的文坛现状。从本质上说,"非虚构写作"突破了某些文学内在的规定性,体现出一种更为开放的、不同文体彼此交织的写作倾向。"非虚构写作"的不足在于其主体意图过于突出、艺术性普遍偏弱,但这并没有淹没它的特殊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62 / 7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非虚构”与文学观的转向 [J].
卢永和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38 (06) :72-75
[2]   底层写作与苦难焦虑症 [J].
洪治纲 .
文艺争鸣, 2007, (10) :39-45
[3]   后现代大祭师的仿象、超真实、内爆——博德里亚电子媒介文化批评的三个关键词探要 [J].
连珩 ;
李曦珍 .
科学·经济·社会, 2007, (03) :82-85
[4]   所谓“非虚构小说” [J].
董鼎山 .
读书, 1980, (04) :133-136
[5]  
“现实消失”的焦虑及可能性.[N].房伟;.文艺报.2015,
[6]  
我的梁庄,我的忧伤.[N].梁鸿;.光明日报.2013,
[7]  
梁鸿:从“进梁庄”到“出梁庄”.[N].赵玙;.光明日报.2013,
[8]  
虚构与非虚构.[N].王安忆;.人民政协报.2010,
[9]  
出梁庄记.[M].梁鸿.花城出版社.2013,
[10]  
米罗山营地.[M].陈河; 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