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政治学分析

被引:26
作者
李猛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治学系
关键词
区域非均衡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政治稳定; 政治关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07 [生产布局和区域经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摘要
基于人均GDP面板数据,综合运用MMR、基尼系数、泰尔熵标准(Theil’s entropy measure)或者泰尔指数(Theil index)等指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非均衡发展的变动轨迹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中国区域差距或者说不平衡度仍然较大,2004年以后显现的收敛趋势能否持续尚需检验。根据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的发展经验,适度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的跨越式增长,因此这种区域非均衡发展往往成为宏观决策者在特定时期的战略选择。但是过度的非均衡发展则可能威胁国家的政治稳定,因此协调区域发展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重要发展目标。运用政治学相关理论观察和分析此现象可以发现,理解区域非均衡发展、探索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基本政治关系:政治与经济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地方政府间关系、政府与多元主体关系以及城市与农村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11 / 126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37 条
[1]   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1985——2005 [J].
周云波 ;
高连水 ;
武鹏 .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0, (05) :38-43
[2]   城市化、区域差距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J].
张晓杰 .
经济体制改革, 2010, (02) :118-122
[3]   城乡分制、政府层级与地区发展差距 [J].
胡鞍钢 ;
魏星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10, 47 (01) :35-42+158
[4]   理解中国地方政府合作——行政管辖权让渡的视角 [J].
杨龙 ;
彭彦强 .
政治学研究, 2009, (04) :61-66
[5]   政府竞争与区域经济差异 [J].
刘雅南 ;
邵宜航 .
经济学(季刊), 2009, 8 (04) :1281-1300
[6]   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制度经济学的分析 [J].
蔡昉 .
中国社会科学, 2008, (06) :99-110+207
[7]   公共治理理论及其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 [J].
胡正昌 .
前沿, 2008, (05) :90-93
[8]   论区域一体化下的区域间政府合作——动因、模式及展望 [J].
杨爱平 .
政治学研究, 2007, (03) :77-86
[9]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 [J].
段成荣 ;
周福林 .
人口研究, 2005, (01) :29-36
[10]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 [J].
周宗奎 ;
孙晓军 ;
刘亚 ;
周东明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1) :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