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虚证PRO量表概念框架的探讨

被引:11
作者
林建东 [1 ]
胡镜清 [2 ,3 ]
刘保延 [4 ]
机构
[1] 福建中医药大学
[2] 河南中医学院
[3]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研究方法重点研究室
[4] 中国中医科学院
关键词
脾气虚证; 疗效评价; PRO量表; 概念框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56.3 [脾胃系病证];
学科分类号
100506 ;
摘要
[目的]构建脾气虚证患者报告结局(PRO)量表的概念框架为进一步发展量表条目、建立条目池和量表的研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在中医传统理论的指导下,参照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所规定的PRO量表的制作原则及流程,根据脾气虚证的临床特点,结合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健康概念、中医整体观念及脾脏的生理功能构建量表的概念框架。[结果]量表分为生理、心理、独立性和社会4个领域,生理领域由脾虚症状、气虚症状、五脏相关3个方面组成;心理领域由消极感受、积极感受2个方面组成;独立性领域由日常生活能力、工作学习能力2个方面组成;社会领域由社会支持、社会关系2个方面组成。[结论]通过对脾气虚证概论的操作及界定,初步探讨形成的4个领域9个方面能够较为全面地概括了脾气虚的内涵和外延。
引用
收藏
页码:277 / 28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中医脾胃系疾病PRO量表理论结构模型的构建思路 [J].
刘凤斌 ;
王维琼 .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01) :12-14
[2]   中华生存质量量表的理论结构模型研制探讨 [J].
赵利 ;
刘凤斌 ;
梁国辉 ;
方积乾 ;
林丽珠 ;
陈金泉 .
中国临床康复, 2004, (16) :3132-3134
[3]   脾气虚证基础研究的理论探讨 [J].
陈易新 ;
陈家旭 ;
季绍良 .
中国医药学报, 2002, (07) :401-403
[4]   “思伤脾”与“脑肠肽” [J].
张燕梅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0, (01) :9-10
[5]   脾气虚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浅析 [J].
吉保民 ;
刘士敬 .
中医药信息, 1996, (04) :3-3
[6]   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 [J].
沈自尹 ;
王文健 .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6, (10) :598-598
[7]   脾虚证候的现代研究概况 [J].
劳绍贤 .
新中医, 1985, (09) :51-55
[8]  
患者报告结局的测量[M].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刘保延, 2011
[9]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郑筱萸主编, 2002
[10]  
中医诊断学[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朱文锋主编,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