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科学奖跨学科师承效应定量研究

被引:24
作者
门伟莉 [1 ]
张志强 [2 ]
机构
[1]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
关键词
诺贝尔科学奖; 跨学科; 师承效应; 师生关系步长;
D O I
10.16192/j.cnki.1003-2053.2015.04.003
中图分类号
G643 [研究生教育];
学科分类号
040106 ;
摘要
交叉学科往往是学科新的生长点,有可能产生新的科学突破,为科学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交叉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大量跨学科的人才,而高水平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始于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教育。文章选取1901-2013年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师从诺贝尔奖得主为分组变量,从物理、化学和生理或医学三大学科内和跨学科角度对比分析师承效应的影响,凸显跨学科师承效应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纯的学科内师承效应相比,考虑跨学科师生关系的师承效应可更显著地促进未来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的成长和成才。
引用
收藏
页码:498 / 50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科研创造峰值年龄变化规律研究综述 [J].
门伟莉 ;
张志强 .
科学学研究, 2013, 31 (11) :1623-1629
[2]   科研创造峰值年龄变化规律研究——以自然科学领域诺奖得主为例 [J].
门伟莉 ;
张志强 .
科学学研究, 2013, 31 (08) :1152-1159
[3]   从交叉学科角度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J].
赵灿 .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3 (04) :68-70
[4]   基于交叉学科的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研究附视频 [J].
王根顺 ;
汤方霄 .
教学研究, 2011, (01) :16-19+91
[5]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跨学科研究 [J].
陈其荣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6 (05) :48-62
[6]   交叉学科的重要性及其发展 [J].
郑晓瑛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3) :141-147
[7]   美国促进交叉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借鉴 [J].
赵文华 ;
程莹 ;
陈丽璘 ;
刘念才 .
中国高等教育, 2007, (01) :61-63
[9]   名师与名师效应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J].
霍春涛 ;
李元峰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5, (03) :232-235
[10]   对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J].
高虹 ;
孙炘 ;
刘颖 ;
陈皓明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2, (04) :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