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质流和生态足迹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以安徽省铜陵市为例

被引:30
作者
赵卉卉 [1 ]
王远 [1 ]
谷学明 [1 ]
王义琛 [1 ]
周婧 [1 ]
孙友胜 [2 ]
机构
[1]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2] 铜陵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关键词
物质流分析; 生态足迹; 因子分析; 可持续发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2 [环境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摘要
将物质流分析方法和生态足迹模型相结合,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安徽省铜陵市2000—2010年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铜陵市直接物质输入(DMI)总体呈增长趋势,2010年相比2000年增长2.65倍,进口比重有所下降,区域资源开采活动有所增强,但直接物质输入仍主要依赖于进口,区内加工排放(DPO)总体呈上升趋势,区域内隐藏流(DHF)成为环境压力的主要来源;(2)铜陵市物质生产力数据显示其在物质利用效益方面有了改善,但与同期国内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3)铜陵市人均生态足迹持续上升,2010年达到7 hm2/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大;(4)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价表明,铜陵市可持续发展状况呈现下降趋势。铜陵市应从调整三次产业关系、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等角度出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2025 / 203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区域经济的资源环境载荷与效率 [J].
王青 ;
王凤波 ;
顾晓薇 ;
胥孝川 .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2 (10) :1488-1491
[2]   沈阳市经济发展的环境压力 [J].
王凤波 ;
顾晓薇 ;
王青 ;
胥孝川 .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09) :1352-1355
[3]   安徽省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分析 [J].
刘晓薇 ;
吴开亚 ;
万伦来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4 (07) :1066-1071
[4]   基于脱钩模型的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以徐州市为例 [J].
仇方道 ;
沈正平 ;
张敬 ;
佟连军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 (03) :67-72
[5]   国内外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比较 [J].
方建德 ;
杨扬 ;
熊丽 .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 (08) :132-136
[6]   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压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J].
都沁军 ;
董腾云 ;
冯兰刚 .
统计与决策, 2010, (10) :56-58
[7]   基于能值的生态足迹模型及其在资源型城市的应用 [J].
金丹 ;
卞正富 .
生态学报, 2010, 30 (07) :1725-1733
[8]   资源型城市生态足迹测算与评价——以大庆市为例 [J].
李俊峰 .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9, 25 (02) :128-130
[9]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评述 [J].
刘国 ;
许模 ;
于静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3) :29-33
[10]   重庆市直辖以来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 [J].
杨永奎 ;
王定勇 .
生态学报, 2007, (06) :2382-2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