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争

被引:54
作者
周详
机构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关键词
实质解释论; 形式解释论; 刑法学派; 文化生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在我国刑法学领域,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的实质分歧不在于要不要法律的实质判断标准,而在于在什么理论范畴中、以什么方式讨论实质判断标准,主要体现在犯罪成立模式构造、形式判断与价值判断的位序、解释原则三个方面的差异。从实际效果看,和形式解释论相比,当前学者主张的实质解释大体上是一种入罪的扩张性解释而非出罪的限制性解释。我国现有刑法文化生态环境决定了学界大部分人在客观上不可能抛弃实质解释论的立场,但从社会理论的现实批判功能以及学派意识的角度出发,主观上则不宜提倡"实质解释论",而应提倡"形式解释论"。
引用
收藏
页码:57 / 70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45 条
[1]  
对主张以三阶层犯罪成立体系取代我国通行犯罪构成理论者的回应[J]. 高铭暄.刑法论丛. 2009(03)
[2]   形式与实质的关系:刑法学的反思性检讨 [J].
陈兴良 .
法学研究, 2008, 13 (06) :96-111
[3]   《法学研究》三十年:刑法学 [J].
邓子滨 .
法学研究, 2008, (01) :70-85
[4]   实质的刑法解释论之确立与展开 [J].
苏彩霞 .
法学研究, 2007, (02) :38-52
[5]   形式主义批判——对当代中国文化病症的反思之一 [J].
俞吾金 .
探索与争鸣, 2006, (08) :2-6+1
[6]   社会危害性理论:进一步的批判性清理 [J].
陈兴良 .
中国法学, 2006, (04) :3-17
[7]   刑法学研究中的十关系论 [J].
张明楷 .
政法论坛, 2006, (02) :3-19
[8]   混合的犯罪概念之提倡——兼与陈兴良教授商榷 [J].
苏彩霞 ;
刘志伟 .
法学, 2006, (03) :81-91
[9]   中国传统法官的实质性思维 [J].
孙笑侠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04) :5-12
[10]   学术之盛需要学派之争 [J].
张明楷 .
环球法律评论, 2005, (01) :50-5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