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小叶杨生长空间差异性及其土壤环境效应

被引:4
作者
焦峰 [1 ,2 ]
温仲明 [1 ,2 ]
王飞 [1 ,2 ]
从怀军 [1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小叶杨; 空间差异性; 土壤环境效应;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09.03.051
中图分类号
S792.116 [小叶杨];
学科分类号
0829 ; 0907 ;
摘要
采用每木测定的方法,对不同坡位小叶杨林及其林下植被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和计算。研究表明,坡下部小叶杨生长状态良好,其平均地径、胸径、枝下高和冠幅等参数都明显优于坡中部和上部,以沟谷地带的小叶杨的生长为基点,则坡下部、中部和上部的小叶杨的树高和胸径生长潜力分别为沟谷地带小叶杨的77.53%,34.88%,31.88%和75.59%,39.51%,33.36%,坡下部种植小叶杨更有利于其稳定生长;小叶杨(+沙棘)混交林,其林分的平均树高、地径、胸径及冠幅等生长参数都明显高于纯小叶杨林,混交小叶杨林比纯小叶杨林有更好的稳定性保水保土功能。通过对不同坡位小叶杨林地生长环境因子的分析表明,各因子对造成不同坡位小叶杨林空间差异的贡献程度和行为不尽相同,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N和有效N含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土壤速效P和速效K在各土壤剖面的表现基本一致,且坡下>坡中>坡上;而pH与其它因子相比则表现出相反的作用和趋势。通过对营造方式小叶杨林地生长环境因子的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在0-120 cm土层的影响较为显著,但在120 cm土层以下表现完全相反;混交林地的沙棘对大大调节土壤全P、有效N和速效P含量,对小叶杨林生长环境贡献突出;土壤有机质、全N和速效K对小叶杨生长差异性的贡献不甚显著;而pH与其它因子相比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和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94 / 19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黄土丘陵区小叶杨林地土壤水分过耗动态 [J].
程积民 ;
万惠娥 ;
王静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3, (03) :70-73
[2]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人工沙棘林水土保持和土壤水分生态效益分析 [J].
陈云明 ;
刘国彬 ;
侯喜录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1) :1389-1393
[3]   黄土高原刺槐林间伐改造研究 [J].
王克勤 ;
王斌瑞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01) :11-15
[4]   植被保持水土的基本规律和总结 [J].
吴钦孝 ;
赵鸿雁 .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04) :13-15+19
[5]   黄土高原森林植被对陆地水循环影响的研究 [J].
李玉山 .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05) :427-432
[6]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叶杨沙棘混交林研究 [J].
宋西德 ;
侯琳 ;
罗伟祥 ;
穆兴民 ;
许学选 ;
王文龙 ;
张国昌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1, (02) :15-17+27
[7]   国内外小叶杨研究进展分析初报 [J].
王燕 ;
吕文 ;
张卫东 ;
包军 ;
万丝勒肯 ;
西古 .
防护林科技, 2000, (03) :66-69+75
[8]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不同类型植被水保生态效益研究 [J].
陈云明 ;
侯喜禄 ;
刘文兆 .
水土保持学报, 2000, (03) :57-61
[9]   陕西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叶杨生长规律初步研究 [J].
唐德瑞 ;
张燕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0, (01) :15-19+26
[10]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J].
穆兴民 ;
陈霁伟 ;
不详 .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 1999, (04) :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