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优势与集聚经济圈的产业集聚——一个双重分工的分析框架

被引:14
作者
胡晨光
程惠芳
机构
[1]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
关键词
区域要素优势; 双重分工; 集聚经济圈; 产业集聚; 源动力;
D O I
10.19862/j.cnki.xsyk.2012.05.012
中图分类号
F062.9 [产业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摘要
在世界开放经济格局中,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源动力以集聚经济圈基于社会关系"嵌入性"的人力资本、技术资本以及实物资本等要素禀赋的"异质性"双重分工优势为内容。这种区域要素禀赋相对其他区域的竞争优势,在集聚经济圈的发展与形成过程中,表现为欠发达区域要素禀赋"逆嵌入性"流动以及集聚经济圈在其产业竞争力基础上的高速增长和产业集聚。集聚经济圈"异质性"要素优势处于关键、核心的地位,是发挥集聚经济圈城市、集群产业、产业区产业外部性,促进创新,引起供求等促进集聚的决定因素。长江三角洲地区被压制较久得以释放的以"异质性"要素禀赋优势为核心内容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双重分工优势,构成其产业集聚的源动力。
引用
收藏
页码:86 / 9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产业集聚的集聚动力:一个文献综述 [J].
胡晨光 ;
程惠芳 ;
陈春根 .
经济学家, 2011, (06) :93-101
[2]   “有为政府”与集聚经济圈的演进——一个基于长三角集聚经济圈的分析框架 [J].
胡晨光 ;
程惠芳 ;
俞斌 .
管理世界, 2011, (02) :61-69+80
[3]   集聚经济圈集群产业的扩散与转型——基于多元化集群产业结构演化视角的分析 [J].
胡晨光 ;
程惠芳 ;
杜群阳 .
经济学家, 2010, (07) :51-59
[4]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J].
陈建军 ;
胡晨光 .
管理世界, 2008, (06) :68-83
[5]   浙江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与思路——基于主导产业倒U型演进假说的分析 [J].
陈建军 ;
胡晨光 .
统计研究, 2008, (06) :40-47
[6]   上海经济发展五十年的理论思考 [J].
杨建文 .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 1999, (03) :21-30
[7]  
Generalizing New Industrial Districts: A Theoretical Agenda and an Application from a Non-Western Economy[J] . S O Park,A Markusen.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 1995 (1)
[8]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 . Mark Granovetter.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1985 (3)
[9]  
Toward an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ome empirical tests .2 Dunning,J. H.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 1980
[10]  
The Second Industrial Divide: Possibilities for Prosperity .2 Piore MJ,Sabel CF. Basic Books .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