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企业基于股权控制的非公允关联交易分析

被引:3
作者
朱光海 [1 ]
廖春良 [2 ]
机构
[1]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2]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
集团企业; 股权控制; 关联交易;
D O I
10.16059/j.cnki.cn43-1008/c.2006.09.003
中图分类号
F276.4 [联合企业经济];
学科分类号
1202 ; 120202 ;
摘要
传统上,企业代理问题的研究都是围绕股权分散下股东与经营层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展开。在股权结构集中的环境中,利益冲突主要存在于控制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此时所衍生的代理问题是控制性股东利用非公允关联交易从关联方转移资产与利益的倾向。企业集团控制的代理问题实际上就是股权控制的代理问题。所有权与控制权未产生分离时,控制性股东在经营公司时,既可能产生正的激励效应,也可能产生负的壁垒效应。在较低的所有权水平上,控股股东的侵占能力和程度随股权比例的提高而增强;但当所有权比例提高到一定程度后,控制性股东和公司利益将越趋于一致,由关联交易等隧道效应产生的机会成本也越大,机会主义资产转移侵占行为和非公允关联交易会减弱。控制性股东常通过金字塔结构、交叉持股、二元股份结构、多重持股及各种股权结构的综合运用等手段,使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使其控制权大大超过所有权,在增强对非公允关联交易的操控能力的同时,降低非公允关联交易的机会成本,产生更严重的代理问题。控制股东的投票权偏离所有权幅度越大或所有权较少,它的侵占动机越强,非公允关联交易越多,公司的价值越低。
引用
收藏
页码:10 / 13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股权结构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假定与实证 [J].
晏艳阳 ;
刘振坤 .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4, (02) :42-45
[2]   Disentangling the incentive and entrenchment effects of large shareholdings [J].
Claessens, S ;
Djankov, S ;
Fan, JPH ;
Lang, LHP .
JOURNAL OF FINANCE, 2002, 57 (06) :2741-2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