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商品结构、比较优势及其稳定性分析

被引:9
作者
黄满盈 [1 ,2 ]
邓晓虹 [3 ]
机构
[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基地
[2] 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3]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关键词
波士顿矩阵; RRCA; 比较优势; 稳定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F752.7 [与各国贸易关系];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020206 ;
摘要
本文借鉴波士顿矩阵的分析思想,采用Lall(2000)对产品的分类方法,细分产品到SITC四位数,通过市场份额和市场增长率两个指标详细分析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商品结构。然后,利用区域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了1987—2006年中国对美国各类出口商品比较优势的变动情况,以及2006年中国各类出口商品在美国市场上比较优势的分布状况。最后,利用联合密度分布、回归分析、面板单位根检验等三种方法对中国对美国出口比较优势的稳定性进行了逐步深入的检验,主要结论有: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的稳定周期大约为3年;在1987—2006年的20年间,只有大约1/4产品的比较优势具有平稳特征,并且这些产品占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份额也比较低,2006年只有9.8%。
引用
收藏
页码:74 / 90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波士顿矩阵在区域产业选择中的应用 [J].
黄信灶 ;
行金玲 .
经济研究导刊, 2008, (02) :158-159
[2]   中国电机与电气设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波士顿矩阵分析 [J].
张矢的 ;
张迅 ;
阎娟 .
管理评论, 2008, (02) :49-57+64
[3]   中美贸易的商品结构及类型性质的实证研究——以“入世”后的2002-2006为例 [J].
程晨 ;
臧新 .
亚太经济, 2007, (04) :49-53
[4]   显性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与中美双边贸易平衡 [J].
沈国兵 .
管理世界, 2007, (02) :5-16+171
[5]   中国制成品出口比较优势及贸易结构分析 [J].
魏浩 ;
毛日昇 ;
张二震 .
世界经济, 2005, (02) :21-33+80
[6]   运用BCG矩阵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划分定位研究 [J].
谢治国 ;
胡化凯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 (08) :140-144
[7]   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方法研究——兼与波特指标及产业分类法比较 [J].
陈立敏 ;
谭力文 .
中国工业经济, 2004, (05) :30-37
[8]   上海制造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J].
王远桂 .
上海综合经济, 2003, (07) :25-26
[9]   中国各类出口产业比较优势实证分析 [J].
范爱军 .
中国工业经济, 2002, (02) :55-60
[10]   我国区域投资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J].
冯振环 ;
赵国杰 .
中国软科学, 2001, (07) :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