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到科学发展观

被引:7
作者
鲁品越
机构
[1]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经济哲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异化劳动; 剩余价值; 科学发展观;
D O I
10.15937/j.cnki.issn1001-8263.2012.03.015
中图分类号
F014.39 [资本和剩余价值];
学科分类号
0201 ;
摘要
马克思早期奠定了"人的发展"的思想主线,提出人的本质、劳动异化与异化劳动向人的复归的人类发展基本进程。《资本论》将这种哲学思辨具体化为科学理论,将转化为资本的剩余价值作为异化劳动的现实形态,而异化劳动向人自身的复归的实现途径则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在新时代的伟大理论创新。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主要不在于对剩余价值的分割,而在于使被分割的剩余价值转化为支配与奴役劳动者的异化力量。把异化劳动作为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从而把剩余价值向人自身的复归作为"消灭剥削"的途径,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科学发展观于是成为实现邓小平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由之路,"三个代表"则是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条件,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引用
收藏
页码:1 / 7+19 +1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剥削范畴及其功能作用的重新界定 [J].
杜旭宇 .
科学社会主义, 2005, (02) :34-37
[2]   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制 [J].
童世骏 .
学术月刊, 2006, (10) :19-24
[3]  
资本论[M]. 人民出版社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