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制度的功能定位研究

被引:7
作者
胡思洋
机构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功能定位; 成本转嫁; 精神成本; 宣传导向; 征信体系;
D O I
10.16700/j.cnki.cn41-1157/c.2015.01.017
中图分类号
D632.1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
学科分类号
120404 ;
摘要
低保工作已经逐渐成为社区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确定低保对象甚至已经成为信访与干群矛盾的焦点。低保制度的初衷是为了保障贫困人群的最低生活需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低保被权力异化了。错误的功能定位使低保制度失去了应有之义,同时导致工作上、认识上和宣传上的失误,人们甚至认为享受低保是一种社会身份,享受低保是公民权利,享受低保不仅没有精神成本,精神收益反而很高。因此,必须对低保制度的功能重新定位,纠正工作上、认识上和宣传上的失误,在改革的过程中遵循路径依赖的原则,尊重历史、承认现实。具体建议如下:第一,提高享受低保的成本尤其是精神层面的成本,是实现分离均衡的条件;第二,明晰项目边界,防止项目之间的成本转嫁,低保项目不能用于维稳和作为乡村治理的手段;第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高救助效率,降低行政管理成本。
引用
收藏
页码:92 / 9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辽宁、河北两省农村低保制度研究报告 [J].
张时飞 ;
唐钧 .
东岳论丛, 2007, (01) :67-79
[2]   最后的安全网——中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框架 [J].
唐钧 .
中国社会科学, 1998, (01) :116-127
[3]   “挤低保的福利水分”是误导公众 [J].
唐钧 .
中国经济周刊, 2013, (28) :22-23
[4]   “福利依赖”是否存在?——中国城市低保制度的一个实证研究 [J].
韩克庆 ;
郭瑜 .
社会学研究, 2012, 27 (02) :149-167+244
[5]   我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若干问题探讨 [J].
徐月宾 ;
张秀兰 .
东岳论丛, 2009, (02) :32-37
[6]   中国社会救助体系中的目标定位问题 [J].
顾昕 ;
高梦滔 .
学习与实践, 2007, (04) :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