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河套灌区粮食生产灰水足迹评价

被引:63
作者
曹连海 [1 ,2 ,3 ]
吴普特 [1 ,3 ]
赵西宁 [3 ]
王玉宝 [3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3] 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
关键词
灌溉; 污染; 粮食; 河套灌区; 灰水足迹; 盐渍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826 [生物评价、生态评价];
学科分类号
1402 ;
摘要
随着面源污染和土壤盐渍化成为重要的环境污染源和粮食安全的制约要素,如何评价和量化农业生产的负面效应,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水足迹理论的出现使该负面效应的量化成为可能,水足迹包括蓝水、绿水和灰水足迹,灰水足迹可以表征不同类型负面效应的大小,粮食生产灰水足迹反映了单位粮食产量的负面效应。该文应用水足迹理论,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为研究区,给出粮食生产灰水足迹的计算方法,选取环境最大允许浓度Cmax和本底浓度Cnat,逐项计算各项灰水足迹,并根据短板原理得出总灰水足迹,计算分析河套灌区粮食生产灰水足迹。结果表明:2005-2008年面源污染的灰水足迹为0.55~0.58亿m3;积盐的灰水足迹从2005年的4.570亿m3减少到2008年的1.825亿m3。总灰水足迹从2006年的5.872亿m3,减少到2008年的1.825亿m3,总灰水足迹在总水足迹中比例小于10%,有逐年降低的趋势。2005-2008年粮食生产灰水足迹分别为0.129、0.159、0.062和0.043 m3/kg,粮食生产灰水足迹有逐年降低的趋势,2008年的粮食生产灰水足迹仅相当于2006年的27.04%。节水灌溉等新技术的推广是其主要原因,节水灌溉可以减少无效灌溉水量和水分的无效蒸发量,从而减小粮食生产灰水足迹。在此基础上,给出减少粮食生产灰水足迹的措施,即节水灌溉、种植业结构调整、合理确定地下水位和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研究成果较好地量化了大型灌区粮食生产的负面效应和粮食生产灰水足迹,可为其他粮食主产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制定农业产业政策提供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63 / 7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不同形态磷肥的径流流失特征及其效应 [J].
孙海栓 ;
吕乐福 ;
刘春生 ;
盖国胜 ;
杨玉芬 ;
何振全 .
水土保持学报, 2012, 26 (04) :90-93
[2]   雾滴大小、叶片表面特性与倾角对农药沉积量的影响 [J].
杨希娃 ;
代美灵 ;
宋坚利 ;
赵今凯 ;
何雄奎 .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03) :70-73
[3]   河套灌区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磷素的流失评价 [J].
张璇 ;
郝芳华 ;
王晓 ;
王云慧 ;
欧阳威 .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 (06) :59-65
[4]   水管理措施对区域水盐动态的影响 [J].
赵丽蓉 ;
黄介生 ;
伍靖伟 ;
贾维旭 .
水利学报, 2011, 42 (05) :514-522
[5]   内蒙古河套灌区灌溉入渗对地下水的补给规律及补给系数 [J].
张志杰 ;
杨树青 ;
史海滨 ;
马金慧 ;
李瑞平 ;
韩文光 ;
张武军 .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 (03) :61-66
[6]   大型灌区面源污染现状调研及成因规律分析 [J].
詹红丽 ;
李丹 ;
郭富庆 .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1, (03) :17-20+25
[7]   不同灌期对农田氮素迁移及面源污染产生的影响 [J].
杜军 ;
杨培岭 ;
李云开 ;
任树梅 ;
王永忠 ;
李仙岳 ;
苏艳平 .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 (01) :66-74
[8]   内蒙古典型农田化肥氮素淋溶流失现状研究 [J].
傅建伟 ;
杨彦明 ;
曹建国 .
中国农技推广, 2010, 26 (10) :44-47
[9]   影响农药利用率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改进措施 [J].
洪晓燕 ;
张天栋 .
中国森林病虫, 2010, 29 (05) :41-43
[10]   内蒙河套灌区咸淡水交替灌溉模拟及预测 [J].
杨树青 ;
叶志刚 ;
史海滨 ;
兰有廷 .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 (08) :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