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婚姻匹配模式的变迁

被引:117
作者
齐亚强 [1 ]
牛建林 [2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2]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关键词
婚姻匹配; 同类婚; 异质婚; 工业化; 现代化;
D O I
10.19934/j.cnki.shxyj.2012.01.005
中图分类号
C913.1 [恋爱、家庭、婚姻];
学科分类号
030301 ; 1204 ;
摘要
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婚配模式也经历了变迁。本文利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了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婚配模式的变迁,检验了工业化理论对我国婚配模式演变的解释效力。研究发现,我国各时期的婚姻匹配模式主要表现为不同社会特征群体的同类婚;此外,各时期的异质性婚配现象呈现明显的对称性。不同社会特征婚姻匹配强度的变化趋势部分印证了工业化理论,自致性特征在婚姻匹配中的重要性不断上升,而先赋性因素的重要性则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对同类婚和异质婚具体形式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社会阶层的边界可渗透性在各时期存在明显差异,相应的同类婚和异质婚现象也呈现不同的特点。
引用
收藏
页码:106 / 129+244 +244
页数:2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婚姻匹配的变迁:社会开放性的视角 [J].
李煜 .
社会学研究, 2011, 26 (04) :122-136+244
[3]   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的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状况 [J].
李路路 ;
王宇 .
江苏社会科学, 2009, (01) :34-40
[4]   择偶配对的同质性与变迁——自致性与先赋性的匹配 [J].
李煜 ;
陆新超 .
青年研究, 2008, (06) :27-33
[5]   婚姻的教育匹配:50年来的变迁 [J].
李煜 .
中国人口科学, 2008, (03) :73-79+96
[6]   中国阶层内婚制的延续 [J].
张翼 .
中国人口科学, 2003, (04) :43-51
[7]   青年择偶标准的历史演变和现实思考 [J].
孙秀艳 .
社会, 2002, (04) :42-44
[8]   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J].
徐安琪 .
社会学研究, 2000, (06) :18-30
[9]   当代人择偶重什么?︖———千例征婚启事的启示 [J].
吴雪莹 ;
陈如 .
妇女研究论丛, 1997, (01) :40-44
[10]   Assortative mating by occupational status during early industrialization [J].
Zijdeman, Richard L. ;
Maas, Ineke .
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 2010, 28 (04) :395-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