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技术的“自然”伦理意义——兼答徐宗良教授

被引:3
作者
樊浩
机构
[1]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基因技术; 自然; 伦理; 道德; 道德哲学;
D O I
10.19862/j.cnki.xsyk.2007.03.005
中图分类号
B82-057 [道德与科学技术];
学科分类号
01 ; 0101 ;
摘要
这里所说的“自然”,是在道德哲学的意义上规定和诠释的。“自然家庭”和自然家庭中诞生的“自然人”是伦理、道德和道德哲学的始点。“自然”是人及其存在的原初状态或曰罗尔斯式的“无知之幕”,其最具哲学意义的本质是不可选择性。基因技术不仅极大地扩张了人的行为选择能力,而且将这种选择性推到了文明的底线。这是基因技术提出的最严峻和最深刻的伦理挑战。技术必然性与伦理合理性之间存在着“乐观的紧张”的辩证互动关系。为此,在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上必须进行两次转换,由对基因技术的伦理关切,到基因伦理学的建构;由基因伦理学的研究,到道德哲学的洞察和把握。它们在方法论上的殊异,也正是对话双方的学术分歧之所在。
引用
收藏
页码:35 / 4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基因伦理学.[M].(德)库尔特·拜尔茨(KurtBayertz)著;马怀琪译;.华夏出版社.2000,
[2]  
正义论.[M].(美)罗尔斯(Rawls;J.)著;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人民出版社.1972,
[4]  
法哲学原理.[M].(德)黑格尔;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
[5]   基因技术的趋向及道德哲学的反思——与樊浩教授商榷 [J].
徐宗良 .
学术月刊, 2007, (03) :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