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5 条
基于模糊证据权模型的青藏高原区土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56
作者:
金贵
[1
]
王占岐
[1
]
胡学东
[1
]
胡守庚
[1
,2
]
张道军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来源: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模型;
农村地区;
耕地后备资源;
适宜性评价;
模糊证据权模型;
青藏高原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24 [土地开发与利用];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83306 ;
0903 ;
0701 ;
070104 ;
摘要:
在中国耕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如何在青藏高原区有效地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备受关注,开展自然质量适宜性评价研究是进行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该文以西藏一江两河流域为典型研究区,选取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状况等4个方面的8个因子,引入知识与数据驱动一体化的模糊证据权模型,得出全域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等级,并与综合指数模型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模糊证据权模型的评价结果显示,99.38%的耕地"参照物"处于适宜性三等以上,说明该模型能有效评价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2)对比综合指数模型评价结果中90.83%的耕地"参照物"处于三等以上,说明模糊证据权模型较综合指数模型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更好地克服评价因子权重确定的主观性和自然条件多样化所带来的计算复杂性等问题;3)研究区11 434.1 km2耕地后备资源在自然质量上具有不同程度的适宜性,其中一等占9.6%,二等占5.5%,三等占38.6%,四等占22.8%,五等占23.4%;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可以重点关注日喀则市、贡嘎、扎囊、拉孜、乃东、拉萨市和白朗等县市。该文可为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提供方法借鉴,并为西藏一江两河流域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241 / 250
页数:10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