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证据权模型的青藏高原区土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56
作者
金贵 [1 ]
王占岐 [1 ]
胡学东 [1 ]
胡守庚 [1 ,2 ]
张道军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模型; 农村地区; 耕地后备资源; 适宜性评价; 模糊证据权模型; 青藏高原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24 [土地开发与利用];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83306 ; 0903 ; 0701 ; 070104 ;
摘要
在中国耕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如何在青藏高原区有效地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备受关注,开展自然质量适宜性评价研究是进行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该文以西藏一江两河流域为典型研究区,选取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状况等4个方面的8个因子,引入知识与数据驱动一体化的模糊证据权模型,得出全域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等级,并与综合指数模型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模糊证据权模型的评价结果显示,99.38%的耕地"参照物"处于适宜性三等以上,说明该模型能有效评价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2)对比综合指数模型评价结果中90.83%的耕地"参照物"处于三等以上,说明模糊证据权模型较综合指数模型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更好地克服评价因子权重确定的主观性和自然条件多样化所带来的计算复杂性等问题;3)研究区11 434.1 km2耕地后备资源在自然质量上具有不同程度的适宜性,其中一等占9.6%,二等占5.5%,三等占38.6%,四等占22.8%,五等占23.4%;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可以重点关注日喀则市、贡嘎、扎囊、拉孜、乃东、拉萨市和白朗等县市。该文可为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提供方法借鉴,并为西藏一江两河流域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241 / 25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村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整治分区规划 [J].
孔雪松 ;
刘耀林 ;
邓宣凯 ;
罗媞 .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18) :215-222+293
[2]   基于GIS和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园地适宜性评价——以湖北宜昌市夷陵区为例 [J].
聂艳 ;
喻婧 ;
崔灿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 21 (08) :1000-1005
[3]   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评价土地利用环境脆弱性效应 [J].
王瑞燕 ;
赵庚星 ;
于振文 ;
张玉婷 ;
张海洋 .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11) :218-224
[4]   基于变权的城镇用地扩展生态适宜性空间模糊评价——以江苏省太仓市为例 [J].
舒帮荣 ;
黄琪 ;
刘友兆 ;
李彦 ;
严长清 .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 (03) :402-412
[5]   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以山东省章丘市为例 [J].
唐秀美 ;
陈百明 ;
路庆斌 ;
张蕾娜 ;
刘芳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1, 32 (06) :39-42
[6]   基于GIS的喀斯特地区耕地适宜性评价与可持续发展:以贵州省普安县石古河小流域为例 [J].
袁晓冬 ;
安裕伦 .
贵州农业科学, 2011, 39 (09) :96-99
[7]   河北省耕地生态安全及空间聚集格局 [J].
王千 ;
金晓斌 ;
周寅康 .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 (08) :338-344
[8]   官山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J].
陈俊豪 ;
黄晓凤 ;
鲁长虎 ;
姚小华 ;
余泽平 .
生态学报, 2011, 31 (10) :2776-2787
[9]   基于遥感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模型综合评价森林资源生态适宜性 [J].
董斌 ;
陈立平 ;
钱国英 .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 (03) :468-476
[10]   基于GIS的高山峡谷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以云南省澜沧县为例 [J].
蒋翌帆 ;
邓钢 ;
卢冬爱 .
测绘科学, 2011, 36 (01) :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