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与学习凯洛夫教育学

被引:79
作者
王策三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凯洛夫教育学; “新课程理念”; “概念重建运动”; 现代学校教育;
D O I
10.19877/j.cnki.kcjcjf.2008.07.001
中图分类号
G423 [课程论课程设计、课程标准等入此。];
学科分类号
040102 ;
摘要
有论者主张要像新中国教育的早期建设、学习前苏联教育学那样,来开展"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同时宣称,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科学"汲取的是前苏联教育科学的糟粕——凯洛夫教育学",它应该并已经被"抛弃"。这是否具有充分的事实和科学根据?值得认真研究。课程教学论当前面临这个现实重大课题。这两件事情或两个"运动"不能等量齐观,不可同日而语.很难相提并论。凯洛夫教育学反映了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定性,提供了操作性强的教育实践规范,是现代教育学发展的重要历史成果。虽然它本身有局限和缺陷并时过境迁,但具有基本合理性,至今仍有意义。"新课程理念"反映了对现代学校教育局限性的忧虑和改革设想,有一定思想启发性和积极成分。但是它矫枉过正,本质上不符合现代学校教育基本规律,且思想驳杂,含混模糊,缺乏实践操作性,不能指导课程改革。基于理论和实践品格、意义和历史命运的强烈反差,两者在中国的境遇也截然不同:建国初学习凯洛夫教育学过程中虽有缺点,但主要产生了积极正面效应;"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脱离学校教育实际,并采取"大破大立"的激烈方式,不符合教育改革特点。因而时间或短或长,代价或小或大,人们终究不会完全接受。其理论是非和对实践的消极影响需要严肃反思检讨。
引用
收藏
页码:3 / 21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现代教育论.[M].黄济;王策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走进新课程.[M].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美国教育史.[M].滕大春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  
新中国教育四十年.[M].郭笙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
[5]  
教育学文集.[M].瞿葆奎主编;徐勋;施良方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6]  
教学论稿.[M].王荣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7]  
美国教育基础.[M].[美]范斯科德等 著;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 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8]  
美国教育学基础.[M].[美]奥恩斯坦(A·C·Ornstein) 著;刘付忱 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9]  
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10]  
外国教育发展史资料.[M].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外国教育发展史资料》(近现代部分)编译组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