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返乡青年农民工的乡村“灰恶化”风险

被引:10
作者
徐晓军
孙奥
机构
[1]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返乡青年农民工; 社会组织; 灰恶化; 风险;
D O I
10.15895/j.cnki.rwzz.2009.03.025
中图分类号
C912.82 [农村社会学];
学科分类号
083304 ;
摘要
青年农民工在多年的城市打工生活中已适应了高度组织化的现代城市生活,受金融危机影响被迫返乡后,处于一种组织真空状态,给农村"灰恶化"组织的填充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因而返乡青年农民工处于高度的"灰恶化"风险之中。而加入乡村"灰恶化"组织后,返乡青年农民工原有的高度组织性和集体行动能力,不仅会使乡村基层秩序失控,而且还会导致农村青年的群体性事件增多。因此,应当通过发挥基层民主自治的优势,强化公共组织、私人组织和民间组织的联动与共治,来替代返乡青年农民工的组织真空状态,实现返乡青年农民工的乡村"灰恶化"风险的源头治理;与此同时,通过弱化乡村"灰恶化"势力、加强返乡青年农民工的价值重塑,来阻断风险的演化机制;进而防范返乡青年农民工的乡村"灰恶化"风险。
引用
收藏
页码:188 / 19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行走在边缘:社会变迁中的灰色青少年群体 [J].
章伟 .
中国青年研究, 2008, (09) :5-8
[2]   消费社会与“新生代打工妹”主体性再造 [J].
余晓敏 ;
潘毅 .
社会学研究, 2008, (03) :143-171+245
[3]   农民组织化水平的提高和乡村治理结构的改革 [J].
张晓忠 ;
杨嵘均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7, (06) :133-136
[4]   第三部门对社会矛盾冲突的调控作用探析 [J].
戴桂斌 .
江西社会科学, 2007, (11) :189-193
[5]   农民工在中国转型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 [J].
李培林 ;
李炜 .
社会学研究, 2007, (03) :1-17+242
[6]   乡村灰化的路径与社会基础 [J].
谭同学 .
天涯, 2007, (03) :38-42
[7]   论组织理性 [J].
赵孟营 .
社会学研究, 2002, (04) :77-87
[8]  
社会学概论新修.[M].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  
人的条件.[M].(美)汉娜·阿伦特(HannahArendt)著;竺乾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